农业科研单位创新的内涵是什么?怎样保持持续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关键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作为农业科研单位,重要的是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农业科研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许多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限制,只能靠自主创新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只有自主创新的理念不断拓展,才能使农业自主创新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北方地区一年两熟制光热资源不足,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小麦早熟与高产的矛盾,以实现夏秋粮均衡增产。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研究人员经过12年探索,培育出了既高产又早熟的“冀麦26号”小麦新品种,其成熟期比当时推广的高水肥品种提早5天,产量提高10%以上。解决了生产上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夏秋粮均衡增产,并扭转了河北省小麦外来品种当家的被动局面,成为当时河北省历史上推广速度最快、应用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小麦品种。棉花室的研究人员经过10年艰辛的南繁北育,终于培育成被专家称为我国北方棉区一个里程碑的“冀棉8号”和“石远321”,亩产皮棉达到176公斤,推广面积2600万亩,两个品种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中,农业科研单位要把社会需求作为工作创新的方向,广大科技人员要走出试验室,走向试验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河北又是全国的主要小麦商品粮基地,小麦的产量高低对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河北面临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危机的双重压力。
针对这一现实,要明确调整育种方向,把小麦研究方向从单纯高产转向节水型小麦的研究上。专家认为,我国北方节水的重点在农业,农业节水的重点在小麦,小麦节水的重点在田间。于是,石家庄农科院小麦室的研究人员以节水抗旱高产为目标,围绕实现小麦高效生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育成了节水抗旱、高产的冬小麦新品种“石家庄8号”、“石麦15号”,后者经专家鉴定水分利用效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农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同于工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工业成果的推广对象是规模不等的企业,推广转移快,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通常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得到有效的转化。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应用的主体,但同时,农民在科技成果的推广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该院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手段,形成“以成果为核心,政府为主导,推广为手段,农民为主体”的成果转化体系,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将科技第一生产力直通农业生产第一线,构建了成果应用快捷通道。与此同时,作为工作的重点,不失时机改革与创新科研体制,创建高科技公司,以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现代营销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多年来,该院在十几个县建立了高产样板田,这些样板田成为科研和种子部门的示范区,农民直接学习农业技术的阵地,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通车。
适应生产需求,建立科研 公司的一体推广体系。该院提出建立“大地农业科技信息网”。即在河北省选一百个县建立“农业科技传播站”,每县选5-10个乡(镇)作为“传播点”,每个“传播点”选择10-20个村选一名“农业科技信息员”,依托科技信息员进一步建立了8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村”,将示范村建成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的集散地。
不仅如此,该院还在科技人员中广泛开展专家与种粮大户“1对1结亲”和“1110计划”,即科技人员选择一个村为技术示范村,在村中选择10户农民建立长期联系,直接对部分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成果快速转化的稳定通道。科研人员深入基层,通过培植科技示范户,激发其主动应用科技成果,成为科研人员用武之地,成果转化的助手,带动周围农民掌握新技术,初步探索形成了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