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土地整理须按“山村路林水田”顺序全面规划
“5·12”汶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建灾区,恢复灾区人民家园的决定,各级部门从不同角度进行重建规划。有关专家认为,土地整理是对不合理土地利用形态的重新构造、布局和安排,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手段,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工具。考虑到汶川大地震的特点,土地整理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应借助土地整理帮助灾区重建家园。
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认为,灾区土地整理工作要统筹考虑,“山村路林水田”全面规划,不能单纯从整理耕地出发。他说,四川灾区不是荒原,而是在人口稠密,但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有限的灾毁地区的重建,不能循“山水田林路村”的顺序规划,而是要依循“山村路林水田”的顺序规划,进行土地整理,解决农居重建的问题。灾区是高山区,规划首要是搞清楚山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村庄选址,道路选线,乃至修渠造田都要规避地质灾害发生区。重建的另外任务是修路。山区历来交通不便,这次大地震,造成山区道路交通瘫痪,救援人员难以及时到达。这次道路选线要做到地基稳固,不受洪水、滑坡、泥石流威胁,宁可要“多条小路”,也不要“一条大路”。重建家园就必须有田。必须通过土地整理,为农民造田。这些田既要包括高产稳产的水田———口粮田,也包括山坡地,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复垦恢复农田,做到能复耕尽量复耕。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是山区的第一选择,因此,土地整理不能单纯追求耕地,而是“农林牧副渔”。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赵小敏说,土地整理是涉及灾区广大农区发展全局和长远生计的基础性工程,不是点、线工程,不能用抢险、应急的原则指导建设。安顿好灾区人民群众生活是第一位的,农村居民点重建工程应该优先设计、实施。应根据受灾程度,实施不同的重建计划,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能够迁转的居民点应该下决心转移,必须重建的要切实考察地质条件,做好避灾防灾基础工作。重建居民点,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妥善安排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增加农村公益设施,切实做到便民、利民、惠民。村民回迁以后的临时安置用地要能复耕尽量复耕。积极恢复灾区农业生产、建设好灾区口粮田是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的根本保障。灾区基本农田重建,一要避让地质灾害,确保基本农田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二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不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三要顾及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构建,发展效率农业。基本农田建设区选址要实事求是,争取集中连片,有一定规模。
南京农业大学刘友兆说,灾后农地治理工作要从时间紧迫性、受灾程度、生态环境保护、生产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角度出发,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统一规划。要根据灾毁程度的不同,将灾区农地治理标准设定为恢复或高于灾前水平、部分恢复灾前水平以及建成新土地利用类型等三种情况。对于无法恢复灾前水平的农地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复垦是灾区重建的重要途径
灾区本身处于丘陵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异常宝贵。由于地震和次生灾害极大改变了原有地貌,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土地损失、水资源系统紊乱、农田水利设施损毁等,已成为灾后重建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阿坝州5月21日初步统计数字显示,地震损毁耕地52000余亩,农作物受灾面积40余万亩,58000余亩绝收。机耕道损毁983.87公里,大量的水渠、提灌站、梯田、蓄水池等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因此,快速、高质量地开发整理复垦出更多的可利用土地,将为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提供基本的生产和物质基础。
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认为,首先迅速查清灾后土地现状,然后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修编原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灾后重建搭建基础平台;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初步设计,便于尽快实施;进行高效高质量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合理利用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和加大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投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勇建议,积极扶持灾毁耕地的整理复垦,保证灾区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国土资源部门应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对本区县的灾毁耕地进行调查摸底。同时,做好灾区灾毁耕地整理复垦立项工作。受灾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受灾情况及时组织申报区县项目,并对受灾较大的区县优先安排项目,并简化办事程序,采取复垦先行、申报跟进的方法,加快项目实施。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陈百明认为,汶川、茂县、北川、理县等地区耕地大多在河谷区域和山体中下部的坡地,在地震中被泥石流冲毁而损失巨大。损毁的耕地永久丧失了生产能力,被掩埋的耕地其肥力和耕作性能很低,土地生产力会大大下降。但山区肯定还会存留一部分适宜耕作的土地资源,从开发利用角度,山区还需要维持一定的村镇居民点。复垦后耕地利用针对灾区的自然特点,除一般农作物外,还应选择生长周期短、适宜山区温凉环境的如苦荞、马铃薯、花椒等作物。
灾区重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友兆认为,在保障灾后恢复和重建各项用地的同时,少占或不占耕地,临时用地、过渡安置房用地涉及占用耕地的,在平整和清理场地时要注意剥离耕作层,过渡安置房的地面尽量采用铺砖后覆盖薄层水泥的硬化地面,为将来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针对灾区人多耕地少,临时安置占耕地多的特点,对重建过程中阶段性超规模的用地、临时用地、救灾抢险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和工矿旧址、灾毁耕地以及保障农民长远生计的耕地,统筹做出整理复垦安排,积极为灾区恢复生产生活创造条件。
刘友兆说,灾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不仅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配置灾区土地资源,满足经济建设恢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灾区生态安全和人的安全。在具体的宅基地审批上,应把落实旧宅基地恢复农田与新址占地相结合,对灾民宅基地审批给予特殊照顾,对灾民建房不受原宅基地指标限制,同时简化手续,方便搬迁,并减免土地占用费。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调整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服务于灾区重建。
南京大学教授黄贤金认为,搞好灾后重建的土地管理,关键是要把握好尽快重建与依法管理土地之间的平衡,真正实现灾区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