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汪文
嘉宾:北京市大兴区东店村党总支书记 许勇
在1000多天的时间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涌动中,一个不足300户农家的村庄能够发生多大变化?对此,北京市大兴区的东店村给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三年前,东店村的265户农民都住在传统的农家院里,完全没有现代化城市中的供水、供电、供暖、下水道等生活配套措施,虽然村子距市区永定门的距离仅28公里,但是,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城乡差距却如同千里之遥。今天,城乡差别对东店村的村民已具有了全新意义,他们不但住进了高品位的楼房小区,而且享受着村里免费提供的21项生活待遇,精心建设的绿色原野更非都市繁华可比,以致许多城里人也开始想往这里的舒适生活,希望成为东店村的荣誉村民。并且,这一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取得既没有动用村里的一分耕地,也未曾借助开发商的巨额资本投入,而是完全由东店村自主建设,由此,全部建设收益均归全体村民所有。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东店村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其成功的建设思路是否能为更多的村庄所借鉴?为此,本期对话邀请了东店村党总支书记、北京大东建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勇先生,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和长远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国家在2006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策主张,此前北京市在2005年率先开始了旧村改造试点,而东店村在2004年6月即已正式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东店村如此超前地开始新农村建设的呢?
许勇:我们之所以在三年前尚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持的时候,下决心实施将改变全体村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旧村改造工程,很大程度上是被当时的形势逼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东店村兴起了一大批村办企业,大部份村民在这些村办企业中就业,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都因此而增长。但是,90年代中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村办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所具有的经营优势不复存在,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效益下降乃至停产。由此,村民们开始在市场上各自寻求自己的发展,村民间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步拉大,一些能力强的农民收入增长很快,也有一些农民致富无门,许多农民还住着土坯房。至2004年,村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已开始对村里的安定产生负面影响。显然,不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村里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村民收入差距扩大、生活水平差距拉开的问题。由此,我们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升值的市场趋势,决心通过旧村改造工程,盘活全村的宅基地资源,从而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全体村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实现村集体收入的大幅增长。
主持人:东店村有200多户农民,旧村改造工程势必需要大量投资,而你们既没有动用一分耕地,也没有社会上的开发商投资,那么,你们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呢?
许勇:当时,村里的账上只有20万元资金。我们的设想是利用全村的宅基地,分期建设几个生活小区和工贸区、科技园区,使宅基地资源升值并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用未来收入的增长来弥补眼前的投资支出。为实现这一设想,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要取得建筑企业的合作,其二是要取得广大村民对拆迁工作的支持。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设想已初步得以实现。在旧村改造的三期工程中,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成,三期工程正在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主要用于村民居住,由于房价补贴因素,村里亏损几千万元,二期工程主要用于商业开发,其利润所得已将一期工程的亏损抵销。三期工程将全面蠃利,从而为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宝贵的第一桶金。
主持人:在拆迁过程中,村民们难免会有各式各样的意见和要求,你们在手头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是如何说服村民支持旧村改造的呢?
许勇:村民们对于旧村改造工程完成后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是有信心的,他们在拆迁过程中所普遍忧虑的问题在于,住在农家院时并不需要较多生活费用支出,还可以在庭院经济中有所收入,而搬进楼房后,物业费、燃气费、采暖费等均需要现金支付,村民能付得起吗?对此,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并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以不增加农民上楼后的生活负担为目标,制订了回迁实施方案,现已付诸实施。其中,为保障村民购房,在只按建筑成本计价的基础上,村集体负担了5600万元,用于补贴农民购房,确保村民每人3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为保障村民上楼后的生活收入来源,村里给每位村民配发1万元的股份,按月分红,现在一个村民每月从村里领到500元,老人每月领到700元。另外,村里为上楼的村民提供21项福利待遇,包括中小学学杂费补贴、学生班车接送、用水补贴、采暖补贴、物业补贴、年节补给、婚丧补助等,定期发放米、面、油、肉、茶叶、鸡蛋等,并出资为村民上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现在,村里每年用于村民的各种福利支出已达700多万元。
由于上楼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目前,全村99%的农户已搬进了新居。
主持人:村民福利制度的运行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呢?
许勇:旧村改造过程中虽遇到很多困难,但成败关键在于村集体有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从东店村的情况看,要充分把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机遇,加快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并不在于将农村简单地并入城市,村庄完全可以在保留农业特色的基础上完成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东店村的发展已纳入镇区规划,从而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去。例如,为了让城里人也能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吸引城市居民享受现代化农村的休闲生活,村里专门制订了五项权益制度,城市居民可有偿获得种植权、认养树木权、垂钓权、运动权、健康权。针对城市养老问题,我们建立了专业水准的老年公寓,每个房间的多个角落配有呼救装置,而医疗中心就建在两座老年公寓楼之间,可以昼夜为入住老人服务。
为实现东店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利用旧村改造后腾出来的宅基地资源,已建立了1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每年可产生2000多万元的租赁纯收入,足以支持村民福利制度的运行。另外,村里已确定投入巨资,建设高科技园区和都市农业园区。
主持人:东店村村民的生活已高度依赖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总是激烈的,那么,如何保障东店村经济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呢?
许勇:不管任何性质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发展势头的基本因素在于人才。东店村的人口不足千人,因此,必须面向社会,广纳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总之,要始终以人才为杠杆,撬动东店村经济的提升。另外,村集体企业也要进一步明晰产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我们准备在2010年前,将村集体的所有资产、资本全部量化,按全村的人口数分摊给每个村民,并力争使每个村民拥有的资本额达到100万元。这样,村民凭其名下的资本额,可以保障分红的持续增长,而企业在明晰产权后,将为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创造必要条件。
主持人: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大障碍。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农民、村庄主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则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应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挑战,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而在这一问题上,正如同30年农村改革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实践又走在了理论的前面。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