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三农资讯
粮补政策实践要研究新问题
时间:2009-10-30 12:06:3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刘玛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地处我国中部的洞庭湖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但笔者近期在农村调查时,却发现在现阶段农村工作新特点和农资化肥价格猛涨的背景下,现行的粮补政策在操作中形成的弊端逐年沉淀,补贴激励效应逐年下降。
  一是补贴发放不公平。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目前的通行做法是按农户计税面积核算补贴并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本应“谁种谁得”的粮补却成为普惠式的“福利补贴”。二是补贴另作他用。随机调查中,在一些湖区乡镇,部分村民有约占66%村民购买了农资,25%的村民用作了生活开支,约占9%的村民用于娱乐消费。三是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急剧增多。据统计,在争地纠纷中已对外承包又要收回经营权的占65.5%;要求提高租赁费的占17.8%;新增人口而要田的占12.5%;城镇户口换成农村户口来要田的占4.2%。四是农资上涨快,农民积极性受挫。一些湖区乡镇负责人透露,今年是农民得粮补最多的一年,但也是收入最低的一年。五是补贴低而散,农民受益有限。不少群众反映,各项补贴总数看起来喜人,但到手中却太少,像撒胡椒粉。
  不少粮农和基层干部迫切期望适当调整和完善粮补政策,建议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一系列有利于释放粮食生产活力、增强粮食发展后劲、壮大粮食生产实力的体制机制。
  适当改变粮食补贴方式 要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目标和导向,对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种粮大户与一般农户的补贴进行适当调整,采取不同的补贴率进行补贴。新增的补贴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县、种粮大户倾斜,提高刺激商品粮生产的效果。
  将直补部分用于改善农田生产条件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上农村综合改革后撤乡并镇并村并组,乡村公路、田间机耕道、排灌渠等年久失修。为此,切实下大力气改善目前洞庭湖区的水系现状,是促进粮食发展的根本之策。
  切实整合支农资金 目前,全市支农项目资金牵涉10多个部门,但资金分配和管理多以“条条”为主,造成资金分散、交叉重复、功效低微等问题。为此,必须破除部门多头管理弊端,有效整合支农资金。
  加快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引导农民以入股、出租、转包、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向粮食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粮食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