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丁学东:财政部副部长
冷新生:江西省丰城市委书记
赵公明:河南省汝南县财政局局长
柳学友:河南省息县彭店乡张庄村农民
主持人———
李力:本报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过去的六年,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农民受惠之多,前所未有
赵公明:在县财政局工作这几年,我切实感受到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得到的实惠确实也越来越多,农民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
丁学东:“三农”一直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从2003年到2008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就达2.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7%。特别是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5955亿元,同比增长37.9%。可以说过去的六年,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农民受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这些年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也突出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不断强化,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稳定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二是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从2003年到2008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四项补贴资金达2176亿元。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央财政按照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的要求,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经费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惠及1亿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8亿多农民受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4000多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冷新生:这几年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确实大。我们丰城是130万人口的大市,有90多万农民,126万亩地,去年农民得到各种直接补贴1亿多元,人均大概130元左右。我们以前每年向农民收取的各种提留也有1亿多元,现在一减一增等于农民一年多得了2亿多元。这几年是中央对“三农”给予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几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几年,也是我们服务农民过程中党群干群关系改善最好的几年。应该说这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作用的结果。现在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向着给农民送政策、送科技、送资金“三送”方向转变。
柳学友:现在,我们农民的日子好过了,我们村里80多岁的老人都说,农民掉到福窝里了。我们需要什么政府就给什么,我们种地政府给补贴,买柴油也给补贴,买家电也给补贴。政府对农民的政策这么多、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多种地多打粮。
赵公明:随着国家支农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基层财政干部,我们感到管好用好资金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为把国家的资金管好用好,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了解党的政策,同时让农民来监督国家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二是对农民个人的补贴,采取一卡通,直接发给农民。三是加强资金监管。一要管住,二要管好。在监督管理上,我们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目前,各种农业补贴资金全部发到农民手里,广大群众也非常认可。
柳学友:国家的补贴政策很透明,像农机具补贴,在网上都可以查,而且补贴的钱也都打到我们农民的卡里。这几年政府对这方面的管理,我们农民是比较满意的。
丁学东:我们对支农资金的管理,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机制和做法。一是广而告之,提高透明度,让全国上下都知道补贴政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二是对直补农民的钱采取直接支付的方式,把国家补贴的钱直接打到农民的卡里或者存折上,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被截留。三是在基层张榜公布,由农民自己来监督。四是加强财政监督、审计检查等,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体系。
2009年,在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的形势下,中央财政仍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投入
丁学东:2009年,按照中央关于“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理念和要求,在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的形势下,中央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投入,初步安排“三农”支出7161.4亿元,比2008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其中,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2642.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支出1230.8亿元,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2693.2亿元。
柳学友:刚才丁部长讲的对农民的那些补贴,我都拿到了。种地缺了钱不行,财政对我们帮助是最大的。有了补贴,去年我买了3台农机,一共花了6万元。种子补贴每亩小麦还给补十几元钱。我去年种了3000多亩地,今年增加到7000多亩,说实在话,有财政给我支撑,我心里有底,干得更有劲了。
丁学东:我们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补贴机制,强化了资金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进一步扩大大豆、油菜良种补贴范围,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统一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贴资金的发放方式及操作程序,确保农民真正受益。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补贴农机具种类和补贴对象,中央确定的农机补贴种类,由目前的9大类50个品目扩大到12大类128个品目,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三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四是加大补贴资金预拨力度。按照“时间要提前、数额要增加”的原则,加大了补贴资金的预拨力度,促进各地春耕备耕。五是规范资金发放程序,简化资金拨付环节,强化内外结合的全程监督。
赵公明:我们汝南县有70万农民,今年各项补贴总共有1.6亿元,算起来农民人均将增收200多元,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是很大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宗支农资金春耕以前都拨下去了,我们3月4日前就把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部发到农民手里了,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去冬今春河南干旱100多天,这笔资金对于群众抗旱、保夏粮丰收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资金拨付下去后,群众打井建渠抗旱的积极性很高,这有利于我们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今年,得益于上级支农政策好,再加上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我们全省300亿公斤的粮食生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丁学东: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补贴资金的大部分都在春耕生产之前拨付了。提前拨付补贴资金对农民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补贴资金不早下,农民自己就要借钱或者贷款买农资、种子去搞农业生产,这会让农民有资金的压力。我们提前拨付资金后,农民无论抗旱,还是买种子、化肥都有资金周转。这是打破常规的一项措施,以前也有提前拨付的做法,但没有像今年资金数额这么大。
支农资金整合深受地方政府和农民欢迎,下一步将扩大资金整合范围
丁学东:为了解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2006年,我部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了26个县进行试点,支持试点县整合支农资金,各地财政部门也选择了160多个县,开展了整合试点工作。各地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2008年,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整合机制。一是对县级整合试点实行绩效考评和奖补制度。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5亿元,对支农资金整合成效突出的50个县给予了奖励。二是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建立和完善省级支农资金整合机制。三是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巩固中央农口部门支农资金整合成果。按照有关要求,将部门预算中性质相近、用途相同的项目资金进行归并整合,并直接用于地方。经过几年的实践,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冷新生:我们市是财政部直接支持的农业资金整合试点,三年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集中整合用于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2亿多元,带动社会和企业投资达7亿多元,政府资金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其经济效益也是明显的。丰城是高产油茶之都,我们百图乡的冈下村,近几年政府通过整合资金,对这个村加大投入,支持其油茶品种的改良、种植技术的改进等,目前平均每亩的茶油产量达50公斤,比常规方法、原始方法种植的油茶的茶油产量要高12—15倍,光这个村的这一项目就使农户平均增收5000多元。
另外,从我们这几年的体会看,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其效益比资金分散使用的效益要高得多,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要坚持。下一步的资金整合还是要加快推进以县为主的整合机制建设,上面的资金要切块下达到县市,由县市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重点统筹使用,这样的话更有利于资金使用效果的提高,更有利于地方特色农业的形成。
丁学东:冷书记希望在农业资金整合上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两年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效果不错。比如对一些重大的支农专项资金不再要求地方报项目,也不批项目,按因素法分配资金并切块给地方,由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自主管理,将资金的管理权、项目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为地方统筹使用资金创造条件。支农资金整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总结经验、巩固整合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整合资金的范围。一是进一步增加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数量,加大整合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和鼓励省一级加强资金整合;三是进一步完善整合资金的奖励制度,以奖励引导和推动整合。我们认为,要以资金整合为平台,尽可能地把其他相关的涉农资金吸引进来,整合在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放大,将有限的资金放在刀刃上。
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丁学东: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安排50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中央财政在安排资金的同时,积极创新管理机制。一是按因素法分配资金,并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中央财政按照各地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地区财力差异等因素,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切块下达给省级财政,由各省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自主分配使用资金,安排项目。二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了集中资金办大事,要求各地必须突出资金支持的重点,只能集中资金重点支持1—3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对每个主导产业,只能集中资金重点支持一两个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坚决杜绝资金分散使用、零敲碎打和撒“胡椒面”。三是以现代农业生产建设专项资金为平台,创新中央与地方共同投入的资金整合机制。鼓励省级财政部门以这项资金为平台,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各类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做到“以整合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资金整合”,以促进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四是实行绩效考评,强化责任落实和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赵公明:汝南是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也是油料大县。去年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给我们投资了900万元,支持油料产业的发展。我们集中资金支持制约花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拿出了700多万元,用于支持品种改良,计划用3年的时间把全县50万亩花生品种全部更新一遍,通过3年的努力实现花生倍增计划,使我们的油料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地增加。
冷新生:我们丰城从前年开始,通过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品牌农业的发展,在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内搞富硒大米产品的开发,打造“中国生态硒谷”。这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尝试,农民也初步尝到了甜头。我们富硒土地生产的大米,1公斤卖到三十八九元钱。与以往相比,其效益不是1倍2倍的增加,而是3倍5倍甚至是10多倍。另外,通过这一品牌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前中央关心、我们自己也关注的返乡农民工的问题。像我们的董家乡,不到3万人口的一个乡镇,富硒大米产业发展以来,不少农村劳动力在本地从事这一产业并发家致富。这些农村劳动力在田里边、在家门口从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得到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他们原来在外地打工的收入。所以我觉得支持品牌农业发展的这种效益是综合性的,其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丁学东: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由于其机制好,对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各方面对该项目的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各地要求进一步强化这项政策措施的呼声比较高。今年,我们将把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果,为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在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积极安排资金。二是继续放权于地方。中央加强政策指导,由地方自主实施,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三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的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四是强化绩效考评。把绩效考评情况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主导产业选得准、项目实施带动力强、绩效突出的地区,继续给予重点支持;对主导产业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的地区,减少支持力度,并由地方对主导产业进行合理调整。
家电下乡启动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实现多方共赢局面
赵公明:家电下乡是中央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方面。加之我们简化补贴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农民买家电的积极性很高。不完全统计,去年汝南家电下乡财政补贴115万元,群众购买家电5000多件。家电下乡确实起到了扩大内需、缩小城乡之间消费差别的作用。
丁学东:事实证明,财政补贴家电下乡的政策,对消费环节进行补贴,有利于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有利于直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促进了行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经济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多方共赢局面。
这项政策前两年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从今年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在原有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4类产品的基础上,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空调、微波炉和电磁炉6类产品也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
柳学友:这个政策让我们农民心里很温暖。本来家里已经有了电脑,这回我还准备再买一台。
丁学东:不论是家电下乡,还是其他各项财政支农措施,都体现了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也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了基层和农民的呼声。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切实落实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资金监管,为“三农”发展做出新贡献。
图1:丁学东(右二)与冷新生(右一)、赵公明(左二)、柳学友(左一)在进行交流。 本报记者 常 理摄
图2:引大入秦灌区甘肃永登县中川镇农民在建农业大棚。目前,甘肃省永登县在引大入秦工程调整供水结构的基础上,对引大灌区进行综合开发。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