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新起点”在哪儿?农村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还要从创新机制抓起,优化配置“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快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增收。
建立发展现代农业机制。一要以创新土地利用制度为突破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适度规模经营较为有效的类型主要有“土地股份合作、龙头企业带动、企业租赁经营、集体统一规划分户组织实施”等4种形式,虽然各有所长或不足,但都比“单打独斗”增收2—3倍。二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仓储能力。丰县欢口镇“裕民合作社”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食用菌产品出口的影响,积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投资100多万元,将食用菌成品仓储能力提高到2年以上,目前仍按订单、合同价收购鲜菇,使菜农增产增收。三要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完善与之相关的“发展规划、政策倾斜,投入拉动”等制度建设,使千家万户加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体系,依托经济组织实现增收。
建立促进全民创业就业新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增收关键。一要通过党员干部“双带”创业、“能人”自主创业、科技人员兼职创业、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个体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二要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信贷、技术和信息支持,使之有准备“下海”,促进增收。
建立稳定的政策支农机制。“土地、人才”只是潜在增收要素,只有与“财政、金融、保险、基金”等资金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增收条件。一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把握重点。要改变粮补等“撒胡椒面”式的支农结构,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高效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实用人才和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投入;加大对“经济薄弱村”转移支付力度。二要围绕市场体系和“信用、平均利润率”两大杠杆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三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制。在巩固主要粮食作物、奶牛、生猪保险的基础上,扩大保险覆盖面,确保理赔到户。四是建立土地征用补偿基金制度,规范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方法。
建立完善科研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土地、人才、资金”三要素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增收。一要改革农业科研体制,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重点加强农产品商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二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构建社会、市场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三要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设。增强干群依靠“智力”增收理念、科技兴农意识和科技致富本领。
建立村级经济社会管理新机制。一要适当划分职能。村两委主要承担“科学发展观教育,加强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职能。二要创新村干部任用制度。选拔推荐有一技之长或有“产业”实践经验的“能人”组建村级领导班子,带动农民增收。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