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村一品更加凸现其特色产品的优势,呈现稳定发展势头,专业村专业乡镇增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专业村数量增多。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达到45650个,比上年增长5.5%,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7.1%。从地区看,专业村(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的58.8%。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9%。
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34876个,其中,过亿元的有1569个。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专业村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禽类饲养专业村养殖禽类19.88亿只,比上年增长72.8%。专业乡镇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7579.24万亩,比上年增长4.70%;牲畜饲养量为1683.57头(只),比上年增长14.0%。
从业人员增加。专业村农户数2096万户,比上年增长6.09%,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3%;专业村从业人员有4883.88万人,比上年增长5.77%,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9.7%;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人员有3280.57万人,占专业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7.17%。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村就地吸收就业人员2980.7万人,其中,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专业村吸收就业人员851.63万人。
专业村农民收入明显增长。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83元,比上年增长11.76%,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4%。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6245.7元,比上年增长9.4%,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1.2%。在种养专业村中,效益较好的产业是花卉、蔬菜、水果、畜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403.9元、5813.5元、5489.4元和5423.5元,比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55.5%、22.1%、15.3%和13.9%。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高20.7%,其中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9%。
专业村的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比上年增长4.7%
2008年以来,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质量稳步提高,名优产品增多,组织化程度增强。
地域特色更加明显。资源禀赋是一村一品发展的基础。依托优势资源,一村一品不断发展、聚集,形成了许多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产区。一是专业乡镇相对集中。2008年,超过100个专业乡镇的有13个省,专业乡镇达2262个,占全国专业乡镇总数的71.6%。二是专业村更为集中。超过1000个专业村的有15个省,专业村达37905个,占全国专业村总数的83%。三是形成了一批优势产区。随着专业村和专业乡镇的发展,带动辐射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的优势产区,如湘南、桂北桂西、赣西赣南油茶优势产区,江汉平原小龙虾主产区等。
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加快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蔬菜、水果、生猪成为规模最大的优势产业,花卉成为发展最快的优势产业。在全国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中,蔬菜专业村、专业乡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6.3%和22%,种植面积1957万亩。山东寿光市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香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80万亩。水果专业村、专业乡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7.03%和17.06%,种植面积1513万亩。陕西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生猪专业村、专业乡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2%和3.4%,出栏2585万头。四川资阳市通过发展专业大户、养殖小区,生猪年出栏近千万头。花卉专业村数量增幅达24%,居各产业专业村数量增幅首位。云南省晋宁县花卉种植面积3.81万亩,产鲜切花17.29亿枝,目前已成为云南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县。
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针对近年来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各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一村一品专业村中,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村分别达12519个、5310个和191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6%、14.8%和20.64%,分别占专业村总数的27.42%、11.63%和4.2%。专业村主导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比例较高的是茶叶、蔬菜、水果、油料、粮食等。山东省获得“三品”认证的专业村居全国首位。
名优产品不断增多。各地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到2008年底,在全国专业村中,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村达4300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3708个,分别比上年增加8.2%和11.72%;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专业乡镇691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46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77%和11.22%。主导产品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等销售(合计)的主导产品金额达4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5%。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专业村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亿元,出口创汇2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7%和42.82%;专业乡镇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214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45%和93.6%。吉林省依托品牌培育,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近300个专业村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了一村一品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对接增多,18432个专业村的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比上年增长4.7%;8787个专业村建有龙头企业,比上年增长3.23%。专业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更加紧密,22548个专业村成立了合作社,比上年增长5.23%;加入合作社的农户553万户,比上年增长1.75%,占主导产业从业农户的35.8%。湖北随州市三里岗镇19个行政村,都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9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成立了20多个食用菌合作社,有出口创汇额超千万美元龙头企业4个,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交易集散地。
贷款难、农产品销售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虽然一村一品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对一村一品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二是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没有安排财政扶持资金,农民和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对接不够,近60%的专业村既没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没有与龙头企业对接,农产品卖难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扩散,合作社和规模种养户贷款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任务艰巨。发展一村一品,既是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针对一村一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一村一品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发展一村一品重要性的认识,把一村一品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推进。
完善扶持政策。要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设立和增加一村一品专项资金。整合现有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向一村一品倾斜。积极探索财政贴息、参股、补助等多种扶持方式,引导信贷资金,吸引社会资本,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减免专业村“三品”认证费用,简化认证手续。对专业村产品参与国内外展销展示予以费用补助。
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一村一品发展,降低贷款门槛,增加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放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积极探索专业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小额贷款规模,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帮助农户发展一村一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提高覆盖面和承保面。
加强市场研究。加强与发改委、商务、海关等部门的合作,广泛收集农产品价格、供求和贸易信息,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动态。深入分析市场需求趋势,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
加大宣传培训。要大力宣传各地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发展一村一品的良好氛围。要利用各种农产品交易会、展示展销会,展示一村一品发展成果,搭建销售平台。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种养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