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实现梦想。这些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人们通过劳动实现梦想、改善生活的基础更加坚实。但也应当看到,我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人们的劳动环境、工作条件、社会保障水平还存在一些不如意、不到位的地方。劳动实现梦想,并非一路坦途。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善劳动环境,强化人文关怀,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为每一个人平等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生活才会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
透视城市中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挣钱实在不容易如何才能让生活更有尊严
建筑工野外作业风险大危险多,最担心工资发不到手
装配工长期加班压力巨大,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合同工如果一直是编外人员,就没有发展前途
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从“改善生活”到“追求梦想”
近日有关媒体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调查成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影响尊严感的四大因素是:工作情况、城市生活融入情况、公民权利的实现、与亲人朋友的关系,这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的层次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调查:城乡两端都处于边缘状态
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调查:倾向选择体面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有多少尊严
农民工社会融入考验中国转型
“农民工何时变市民”调查报告:经济生力军的尴尬
农民工离真正融入城市还有多远?
农民工融入城市难题待破解 从候鸟到居民还有多远
春节过后,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再次踏上外出打工的旅途,开始又一年的“候鸟”生活。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们对工作所在的城市却始终缺乏归属感。从“候鸟”到“居民”还要走多远?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哪些难题尚待破解?近日,记者走进山东济南部分农民工中间,了解他们的情感、困惑和诉求……
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跨“6大门槛” 户籍壁垒是核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已逐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想只做城市的过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而现实是,城市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户籍制度、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门槛。对此,出席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们纷纷把目光聚焦这一特殊群体,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建言献策。
新生代农民工 你们融入城市了吗?
出生在山西运城的小张今年26岁,来北京打工已6年多,他说“已经适应了北京的生活”。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目前有1.5亿外出务工农民,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流动群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直接关系着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重职称:有“身份”才能走得更远
79.5%受访者坦言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区隔依然严重
市难留家难回 农民工的中国式悲伤
探访农民工聚居地:劳动技能欠缺致融入城市困难
公众传统印象难改 农民工“融入”城市之路仍漫长
如何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新政,关注农民工、改善民生成为重要内容
新生代农民工怎样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仍在农村,但已进城务工的人员。据统计,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他们在农民工队伍当中正逐步成为主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农民工变身“新市民”尚需“过三关”
第一关:就业关,“同工同酬”还有多远?
第二关:社保关,公共服务如何共享?
第三关:心理关,精神危机怎样化解?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城乡统筹关键环节
农民工问题解决好,是城乡统筹的关环节。城市化的过程是个减少农民的过程,是让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的过程。黄奇帆说,城乡统筹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农村的农民如何致富;第二,城乡之间的要素如何互动流;第三,农民工进城以后,如何善待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