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乡村动态
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3-11-22 00:00:00来源:作者:吉也克镇

  按照要求,我镇对全镇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吉也克镇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实行项目捆绑、集中投入,投入60余万元建成了1个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各类图书、声像设备和体育器械配套设备都到位;新建全县唯一的一座乡村少年宫,占地面积626.4平方米,设置了舞蹈室、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室、劳技室、音乐室、图书室、电子琴室、美术室各一间,并配备相应的活动器材。裕民县首家乡村少年宫的投入使用,不但解决了过去孩子们课外活动无场所或者薄弱的状况,还为改善农村孩子成长环境,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

  2、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是节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在每年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都精心组织秧歌高跷、舞狮、旱船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文体活动,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喜庆的氛围。二是结合乡村少年宫的特色,广泛开展了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童心向党”、“爱我中华经典诗歌”诵读,手风琴、钢琴、拉丁舞、现代舞、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活动;开展了球类、棋艺、武术操等体育活动,以及剪纸、放风筝、猜灯迷等乡土文化文化特色活动,使文体活动成为乡村少年宫普遍开展的活动,让农村学生放学后有地方去、有场所玩,在健康快乐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每年组织开展送书、送文艺、送电影下乡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深化“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文化惠民常态化、连续化,真正让广大群众走进文化活动之中,使多彩的活动让广大群众欢乐不断。四是树立强化精品意识,繁荣艺术创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动广大民间艺人,创作出《美丽家园哈拉赛》《吉也克风情》两首符合时代主旋律、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原创歌曲,提升了吉也克镇文化内涵,同时也巩固了共生共融、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互相包容的民族文化。

  3、文化产业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吉也克镇文化市场出现了档次逐步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的局面。全镇有各类文化体育经营实体10多家,经营项目涉及音像租赁、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摄影摄像、书刊租售、印刷、体育彩票销售和文化用品经营等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增收致富步伐。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镇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活动次数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二是文化队伍薄弱,业务能力不强。目前,我镇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加之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很多优秀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优秀专业人才缺乏,而且人员流动性大,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调,难以创新。具有音乐、歌舞、绘画、艺术创作等文化特长不足50%,文化活动过于单调,缺少趣味性和欣赏性,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实用有趣的地方特色相当缺乏。从乡镇来看,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文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出支预算和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为”的误区。

  2、切实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镇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乡镇和村队作为文化建设的两个着力点,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要健全完善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镇的文化设施网络。

  3、努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两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财政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

  5、引导群众参与文化的自觉性。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应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镇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提高群众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