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现象,其实大多数分了好多,而电子商务的真的意义就是让互联网更好解决了别的问题。
当富有激情的电子商务邂逅古老的农耕文明,再偏远的乡村,也能买到和城里一样的商品,秒杀、包邮、团购,成为田间地头乡亲们交谈的热词。
6月6日,阿里集团农村淘宝项目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巢湖市正式启动运营,在庙岗乡方集村,村民方必清在村里的淘宝服务站网购一台挂式空调,刘和霞买了一个电饭锅,方金国买了一床竹凉席,方建民申请代购一套可升降小学生书桌……当天方集村的淘宝服务站网购订单超过200多单,交易额达6万多元。
“村淘上的商品都是经过淘宝认证的,品质有保障,而且价格也不贵,有的还能送货上门,这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光顾。”村站负责人朱明亮说,村民除了获得农耕物资、家电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学生用品用具等代买服务,还可以获得网上代缴水电气费、车票机票预定等生活服务。
“电子商务需要农村,而农村也需要电子商务。”在安徽大学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刘晓云副教授看来,一方面是城市电子商务整体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蓝海。“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农村网民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质量的渴望,给农村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 ”
根据阿里研究会发布的数据,过去3年,淘宝的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二季度的7.11%上升到2014年一季度的9.11%,预计2016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突破4600亿元,与城市购物的规模将进一步缩小差距。 “我们将利用农村淘宝服务站,逐步在农村实现网上代买与代卖,网上缴费、创业支持和生活服务等功能,让广大农村百姓畅享网络购物、服务快捷。 ”巢湖市商务局副局长陈昌琴说。
打破市场信息隔阂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电商下乡进村,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同时,也为农村架起了一座信息高速公路,催生了一批围绕农产品做电商的新农人。在这一大环境下,农村的小生产也渐渐与“村外”庞大的消费市场实现了对接。
面对商机,我省不少地方已经行动起来。怀远、绩溪、霍山、石台等示范县自营平台已经实施运营,绩溪县区域平台“上街去”,直接与上海社区平台对接,让上海居民方便放心购买安徽的生鲜和土特产;霍山县域渤海商品交易所建立的电商平台,实现了当地特色产品百合日交易额700多万元,成交价格平均比过去增长50%,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百合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
“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分散的,单个农民面对的市场往往很狭小、很局限,但是现在电商平台的出现,让单个农民接触的市场不再是村、镇或者县,而是直接面对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省去了诸多中间流通环节。 ”刘晓云认为,电商在农村不断渗透,不仅仅局限于促进消费,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信息洪流将有助于化解“增产不增收”的困局。未来,随着农村电商的推广和普及,农民境遇将大幅改观,整个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也将焕然一新。
鉴于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我省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农产品综合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等。省网商协会会长周雪松认为,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趋势,电商下乡都是大势所趋。
电商进农村,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隔阂,农民可以根据网上的订单需求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谋划产业布局,这种“订单农业”模式,不仅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能够实现当地特色农产品溢价销售,有效帮助农户增收。陈昌琴表示,巢湖将加大对本地农特产品的整合,利用村淘的平台,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更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