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村 -> 政策法规
河北关于《河北省2013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的通知
时间:2013-04-03 10:59:21来源:作者:唐豆豆

冀农粮发〔2013〕3号

各产麦市农业(农牧)局:

  我省小麦从南往北已经陆续返青,生产管理进入关键时期。近日,省农业厅组织省小麦专家顾问组对当前小麦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分析会商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河北省2013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迅速组织广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小麦生产一线,大力开展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草情等“三查”活动,将省专家提出的技术建议与当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措施,并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指导农民科学开展春季麦田管理,为夺取今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河北省农业厅
  2013年3月11日

附件:

  河北省2013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
  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
  (2013年3月7日)

  近日,省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到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保定、廊坊、唐山的部分小麦主产县(市),深入田间进行了小麦苗情、墒情、病虫草考察,会商形成一致意见。总的来看,今年小麦生产基础扎实,苗情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具备了丰产丰收的前期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潜在威胁和不足。建议各地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正视不利因素,强化措施,科学管理,夺取丰收。

  一、当前我省小麦生产形势

  (一)有利条件。一是冬前基础好。由于去秋小麦播种底肥充足合理、播期适时集中、整地质量提高、品种进一步优化、加之冬前积温适宜、小麦生长正常,到越冬期南部麦区以5叶至5叶1心越冬为主,北部麦区以4叶至5叶越冬为主。叶龄、群体、个体状况均比较理想,小麦属于壮而不旺。二是越冬状况好。虽然越冬期间气温偏低且持续时间长,但越冬前期气温变化平缓,小麦抗寒锻炼充分,加之小麦越冬前苗情素质好,越冬期间降雪较多、覆盖时间长,小麦越冬期只是发生轻度冻害(叶片受冻干枯),南部浇过封冻水、土壤墒情较好的麦田仍为带绿越冬或基本带绿越冬;北部浇过封冻水、土壤墒情好的麦田为半带绿越冬。南部和北部主体麦区均无明显死蘖死苗现象。三是苗情素质好。主要表现为群体充足、个体健壮、长势均衡。全省主体麦田亩总茎数达70-80万,部分麦田亩总茎数达100万以上;中南部地区主体麦田分蘖4个左右,次生根4-5条;北部地区主体麦田分蘖3个左右,次生根3-4条,根蘖叶同伸、无缺位现象、苗子健壮;全省一、二类苗比例达91%以上,长势均衡一致,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四是土壤墒情好。小麦越冬前及越冬期间全省普遍降水降雪较多,降水量大的达到100多毫米,降水量小的也在20-30毫米,是常年同期降水量的3-4倍,是少有的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小麦田间水分充足,主体麦田耕层土壤含水量在80%左右,对缓解春季旱情,协调苗情与墒情矛盾,进行春季科学管理非常有利。五是返青期正常。今年2月底3月初,我省小麦自南往北陆续开始返青。与常年相比,今年返青期正常略晚,比去年早一周左右,是近三年来返青较早的年份。返青早对提早小麦穗分化,延长穗分化时间,形成大穗比较有利。

  (二)不利因素。一是部分麦田叶片受冻严重。从全省范围看,未浇封冻水、整地质量差、土壤过塇的麦田普遍表现为叶片受冻较重,干枯叶较多,不利于小麦返青生长。南部麦区这类麦田绿叶率在30-40%左右,北部麦区这类麦田绿叶率不足20%。二是病虫草威胁加大。由于土壤墒情好、田间湿度大,对小麦根部病害发生、杂草生长比较有利,春季病虫草有偏重发生的可能,目前部分麦田杂草基数已经偏大。三是存在倒伏威胁。部分麦田群体偏大,加之早春土壤墒情好、湿度大,不利于早春控苗,容易造成大小蘖一起生长、两极分化推迟、基部三个节间拉长、麦脚不利索,如后期遭遇风雨天气,容易造成倒伏。

  二、春季管理技术建议

  针对今年小麦生产形势,春季麦田管理的思路是:以科学管理,分类指导为中心;以镇压锄划,增温保墒,促苗早发为前提;以促控结合,科学肥水,保穗争粒为重点;坚持抗灾夺丰收,搞好预测预报,做好“三防”,提高粒重,实现丰收。

  1、镇压锄划,增温保墒,促苗早发

  春季管理的重点是促苗早发、早生长。各类麦田在早春地表开始融化时,进行锄划、镇压。锄划搂麦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积,清除枯叶,充分接受阳光,进而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稳长;镇压可以踏实土壤、弥补裂缝、提高地温、减轻死苗、保住麦田土壤墒情和促苗早发。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麦田镇压,可促使土壤下层水分上移,保墒抗旱。一般应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的作用。

  2、促控结合,科学肥水,保穗争粒

  控促结合,抓好一类苗管理。一类麦田地力水平较高,返青始期亩总茎数70-80万,属于壮苗麦田,如果在返青期或起身期追肥浇水,会使群体过大,拔节期、孕穗期田间郁闭,群体内光照不足,灌浆期倒伏减产。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控促结合,保大蘖成穗、促穗大粒多。一是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后期倒伏。二是在小麦拔节期追肥浇水,亩追尿素15-20公斤。

  促控结合,抓好二类苗管理。二类麦田返青始期亩总茎数50-60万左右。这类麦田如果在返青期施肥浇水,会促进春季分蘖过多,增加后期倒伏风险;如果延迟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会因肥水施用偏晚降低分蘖成穗率,造成亩穗数不足。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保大蘖、争中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确保足够亩穗数。在起身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50万左右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60万左右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后期追肥浇水。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

  以促为主,抓好三类苗管理。三类麦田主要是返青始期亩总茎数45万左右及以下的晚播麦田,也包括受冻较重的麦田。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保冬前蘖、争中小蘖,力争提升亩穗数。春季应提早实施第一次肥水管理,促进分蘖增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即春季肥水管理的原则是以促为主。春季肥水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新叶伸出、新根喷出时开始追肥浇水,亩施尿素5-7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施肥浇水,提高穗粒数,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

  以控为主,抓好旺长苗管理。旺长苗麦田返青初期亩总茎数达10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以后,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和后期倒伏,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应以控为主。一是返青期镇压,控制旺苗生长,使其转化为壮苗。二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防止后期倒伏。三是根据群体大小进行旺苗的肥水管理。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施肥浇水,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在起身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防止旺苗转弱苗。

  趁雨追肥,管好旱地麦。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是镇压提墒。麦田镇压后,土壤中毛细管形成,深层的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至上层土壤,有利于滋润根系生长,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同时,趁墒或下雨后,用施肥耧施入氮肥,对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突出的效果。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

  3、预测预报,做好三防,提高粒重

  一是防治春季病虫草害。今年土壤墒情好,田间湿度大,病虫草害可能发生偏重,因此,要加强监测,及时防除。首先要把握好春季化学除草时机,今年土壤湿度大,要克服先浇水后喷药的习惯,在起身期至拔节前根据杂草群落种类,选用对路除草剂,搞好化学除草;在病虫防治上要大力推广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害的技术。返青至拔节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草害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综合防治关键环节之一,要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混配用药进行防治。中后期是麦叶蜂、吸浆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吸浆虫去年在部分区域发生危害严重,一定要提前搞好筛土普查、摸清底数,树立蛹期防治为主、成虫防治为辅的思想,搞好两次防治,克服单一成虫防治的做法。

  二是预防“倒春寒”。防早春冻害的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能明显缓解寒流对小麦的影响。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临之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早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进行补救。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氮肥,促苗早发,提高小分蘖的成穗率,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同时要及时中耕,保墒提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

  三是防治中后期病虫害。控制中后期蚜虫、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病虫害,是保根护叶、延长绿叶功能期、提高千粒重、实现丰产的重要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路,在小麦抽穗后开花前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配喷施,预防病虫害、提高灌浆速度;开花后根据病虫发生情况进行第二次防治。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