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德市九龙镇大坑村一位名叫刘亚珠的村民因患尿毒症而负债累累,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就在记者采访期间,刘亚珠因无钱治病而病情加重,离开了人世。刘亚珠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每年仅3000元的医疗费根本不足以治疗尿毒症,他的死再一次暴露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面对大病时的尴尬。
身患尿毒症全家陷困境
记者10月31日来到九龙镇大坑村采访,这里属于石灰岩地区,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小村落。一位姓陈的村干部介绍,该村只有20多户人家,100多人。记者看到村子里既有一些簇新漂亮的楼房,也有不少低矮破旧的土坯房。
刘亚珠头戴一顶草帽,手上拄着一根拐杖,正坐在自家屋后晒太阳。记者发现他脸色蜡黄而且浮肿,整个人无精打采,因生病后听力完全丧失,他无法与人交流。
刘亚珠的妻子潘雪勤虽然只有32岁,但头上已经出现不少白发。她噙着泪告诉记者,丈夫今年37岁,今年初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尿毒症,为了治病家里已经借了一万多元的债,现在是有亲朋资助时就去抓点草药吃,没钱时就没有药吃。
刘亚珠目前已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由于丈夫生病,4岁的儿子和一对2岁的双胞胎女儿需要照顾,加上家婆又患上老年痴呆症,潘雪勤目前只能呆在家里,全家人就靠去年剩下的1000斤粮食度日。
说到未来,潘雪勤的眼泪不住往下落。她悲观地说,现在家里没有钱,亲朋已经借遍了,对丈夫的病只能听天由命。她首先要尽力照顾丈夫,将来再想办法外出打工养活孩子。
刘亚珠家的土坯房又破又小,还不到10平方米,屋里除了一张床再没有其他家具。村民们告诉记者,刘亚珠生病后,村里不少热心人也予以资助,但大家都不是有钱人,所以也都无能为力。
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刘亚珠外出打工多年,但也没有多少积蓄。刘亚珠虽然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生病住院一年最高只能报销3000元,此外还可以有一点困难补助,这点钱对医治像刘亚珠这样的重病是远远不够的。
合作医疗对大病无能为力
英德市九龙镇民政办的彭主任告诉记者,镇里知道刘亚珠家的困难后,已经向市民政局为他的家庭申请了低保户待遇,估计要过几个月才能批下来。
英德市卫生局的廖局长、主管农村合作医疗的李副局长向记者介绍,目前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酬资,以保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他们都承认对于刘亚珠这样身患尿毒症的重病患者来说,农村合作医疗的确解决不了他的看病问题。廖局长认为主要是因为山区筹资水平低,所以保障水平也比较低。
廖局长介绍,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有三块:省里出一部分,市、县、镇出一部分,农民自筹一部分。2005年,英德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50.25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1.06%。省里拨给的引导资金为10元/人/年,市、县和镇配套资金不少于10元/人/年,农民每人出资10元,目前农民共筹资502.58万元,各级政府到位资金为404.916万元。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医药费报销比例从30%到50%有所不同,但每人年累计医药费补偿最高限额为3000元。即使能够享受报销最高3000元费用的待遇,对动辄花费数万元、十几万元的重病来说,仍然还是杯水车薪。
山区筹资水平亟待提高
如何解决山区农民看大病的问题?廖局长认为当前亟需提高筹资水平。他说一方面对欠发达地区,鉴于地方财政的困难,省里应提高引导资金额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更多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此外,还可以成立针对大病的慈善基金会。
此次采访后两天,记者在广州接到一位村干部的电话,说刘亚珠已在当天离开人世。听到这样的消息,记者感到有些悲凉,没想到他走得这么快。这位村干部希望记者在报上呼吁,请好心人资助刘亚珠留下的孤儿寡母。
这位村干部认为,现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帮助不了患重病的农民,因为补助的钱太少了,而且农民首先必须自己筹资看病,然后才能去报销,如果筹不到钱就没法看病。在英德这样的山区,农民患上像尿毒症这样的大病是不容易借到钱的。他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欠发达地区并没有落到实处。(据12月5日《南方日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