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基本门诊合作医疗”补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只保大病住院的短板
年交80元,看门诊报销八成药费
□《南方日报》记者陈枫 段功伟 通讯员 谢裕华
城乡居民每年交80元,到镇区的定点医院看门诊,就只需交两成的药费。从本月起,佛山市顺德区推出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全民医保”新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笔者调查了解到,这项惠民政策推出几日来,不少顺德人亲身感受到其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实效,但也有市民担心医院看病质量会下降,医院方面则担心老百姓贪小便宜、滥开药导致基金“穿底”。
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顺德的探索值得鼓励,有待实践一段时间后再总结经验。由于其人均筹资水平较高,对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更具借鉴意义。
【民生实惠】
7.6元就能在镇医院看个感冒
在顺德区乐从镇的乐从医院,记者看到这样一张处方:14岁的女孩黄丹感冒了,医生给她开了3天的药,利巴韦林、阿莫西林、
在经济发达、感冒动辄吊针药费动辄上百的珠三角地区,花7块6就看个感冒确是少有的实惠。而对于“老病号”
【政策细则】
交80元就享520种药品两折优惠
顺德区卫生局局长周爱群介绍,简单来说,顺德当地人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只需筹资80元参保,就能全年到每个镇的定点医院看门诊,如果药品是属于《基本门诊合作医疗药品目录》的520种常用药里面的,就可享受药费打两折的优惠,而且挂号费统一为1元、诊金统一为3元。这种报销是即时的,群众在医院就只需直接交两成的药费,少了事后找社保报销的麻烦。而医院“亏损”的八成药费,就由社保部门按照当地的参保和服务人口,从每人每年80元的经费拨给医院来填。
具体在筹资方面,分两类人: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这80元要全部自己掏;而原来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的,区政府人均补贴28元、镇补贴12元,自己只需交40元。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村集体经济好,还把这自费的40元也包了,很多已经“农转居”的农民一分钱不交就能享受实惠。
【出台思路】
让城乡居民住院门诊都可报销
为什么要在全省率先出台这项政策?顺德主管卫生和社保的副区长毛永天解释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全民医保”,城镇居民有医保,农民这几年也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剩下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和老人小孩看病还没保障。现在国家包括我省正准备试点城镇居民医保,把这个短板补上。而顺德早在这两年,就提前把这部分没医保的城镇居民,和当地农民一起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250元,报销封顶线达到6万元,高于全省人均筹资60元、报销封顶1万元的平均水平。
但合作医疗保险主要保大病住院,而这部分人仅占全区参保者的7%,而大部分群众还是小病看门诊的多。这就意味着93%的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却没有受惠。长久以往,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肯定受影响。而这次“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制度”瞄准了大部分人受益的门诊报销,所以一推出就很受欢迎。这样,顺德城乡居民住院、门诊都可以报销了,“全民医保”真正实现覆盖。
【成效分析】
医院“包干”有效遏制大处方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分析认为,这项政策有“一箭三雕”的作用:
一是让群众看门诊也能报销,减轻看病负担。目前农民合作医疗是保大病住院为主,门诊一般不能报销;而城乡职工的医保卡,一个月只有100多元的门诊费用。而顺德这项政策,让群众花小钱,一年看门诊就能报销八成基本药费,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实惠。
二是能迫使医院控制看病成本,减少“大处方”。现在社保部门每年筹集一笔钱给医院,让其“包干”,负担基本门诊八成药费。这样医院开的处方越大、药越多,自己亏的越多。这种“包干”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滥开药的问题。顺德区卫生局副局长欧阳雪乔介绍:“北滘镇今年初搞试点,3个月内平均一张处方费就从60元降到40元。而顺德去年全区人均是75元,预计到年底这个数字肯定会大降。”
三是引导群众到基层就医,缓解“看病难”。专家分析,现在群众看个感冒都得挤大医院,又贵又得排队;而社区医院却门可罗雀,生存艰难。但为何卫生部的“社区首诊制”难以推广?除了社区医院目前设备落后、人才匮乏、群众信任度低等因素外,关键还是在于政府没有配套政策引导,群众到社区医院看门诊是自己掏钱,到大医院看病也是自费。而顺德这次把定点医院基本都定在镇一级医院,群众想报销门诊药费,就得“老老实实”先来镇区医院看病,缓解大医院的压力。
【两大担忧】
百姓贪便宜令基金“穿底”
医生为创收多开“自费药”
这项探索也引起了一些忧虑:医院担心老百姓会贪小便宜滥开药,导致合作医疗基金“穿底”;而群众则担心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尽量少开“报销药”,而多开“自费药”创收。
顺德陈村医院的院领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每年门诊收入2000多万,而该镇参保人数大约为5万,按照每人每年80元的标准,社保局每年会把这400万元的基金直接补贴给医院。而医院则必须负担520种常用“报销药”的八成费用,剩下的窟窿由自己填。如果群众贪便宜,整天来医院开药,会不会导致公费医疗“一人开药全家吃药”的浪费现象,最终导致基金“穿底”、医院负担沉重?
对此,周爱群表示,制度设计时已有考虑,实施细则规定,群众每天只能看一次定点医院门诊,第二次就要全自费。每次诊断急性病最多开3天药、慢性病最多7天。并且按照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每张西医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中草药每张方不得超过3剂。一次看门诊,最多允许同一医生开中、西药方各一张,超过部分要自费。通过这些规定,应该可以规避基金“穿底”的风险。政府也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提高筹资水平。
还有人担心,医院“包干”以后,为了保本会压缩“报销药”的数量,群众头疼脑热,医生就随便开点《基本门诊合作医疗药品目录》的常用药应付,另外再开很多不能报销的自费药和吊针等“高价项目”。
周爱群回应称,为了预防医院的“创收”,卫生局已经明确要求,定点医院基本门诊费用最多只能有25%的自费项目。就是说,100个病人中至少要保证75个人只开《基本门诊合作医疗药品目录》中的520种常用药,全部是可以报销的;而其余25个人在开“报销药”之余,医生可以根据病情,在告知病人并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开自费药。卫生部门将严格监管,一旦发现违规就取消医院定点资格。而且还将定期开展群众评议,每月发问卷给群众,每年让群众投票到底选哪家医院作定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