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地方举措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三大看点
时间:2009-10-23 16:20:0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过客
近半数患者没去看病 数据   1993~2003年10年间,居民每年患病上升7.1亿人次,患者中每年未就诊上升8.9亿人次,居民每年支付的医疗保健费用则上升2868亿元。   2003年,患者未就诊比例为48.9%,其中城市为57.0%,农村为45.8%。医生诊断应住院而未住院患者的比例为29.6%,其中城市为27.8%,农村为30.3%。   35.7%的患者采取了自我医疗。农村自我医疗患者比例由1998年的23%增加到31%,城市由44%增加到47%。 分析   原因一,缺乏医疗保障 44.8%城市人口、79.1%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   有、无保险人群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差异明显:城市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就诊率、住院率分别为13.4%和5.8%,而无医疗保险的居民分别为8.6%和3.0%。   原因二,医疗费增长过快 平均住一次院要花掉一位居民全年的总收入。 过去5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了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均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   2003年,城市居民次均就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19元和7606元,农村居民分别为91元和2649元,城乡居民平均一次住院费用相当于一个居民一年的总收入。   原因三,经济困难是首要障碍 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门诊患者中,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率的比例达到了41%,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   在边远农村地区,有18%的家庭距最近的医疗机构超过了5公里,有1/4的家庭到最近的医疗机构要花30分钟以上,有10%居民对医疗机构的设备、环境和技术不满意。   原因四,居民健康知识增多 许多人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医疗能力,会在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需要的时间之间做出权衡,因此更多居民选择自我医疗。 医疗服务效率下降 数据   国家对卫生机构投入增加,但投入方向不尽合理。2002年与1997年相比,各级政府卫生财政支出增加了30%,政府卫生支出主要集中于医院、卫生院和中医院;公共卫生经费支出仅占10.5%,增加比例不足2%。   病人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2003年,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的城市患者为25.7%,农村患者为53.5%,与1998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1%和7%。   医疗机构规模扩大、业务收入明显增加,但整体效率下降。2003年全国综合医院业务收入比1998年增加了66.4%,每个门诊病人医疗费用增加了57.5%,平均住院病人医疗费增加了76.1%。   近5年,医疗机构总体诊疗人次不断下降,住院人次起伏不定,病床使用率下降。综合医院平均每位医师每工作日担负诊疗人次由5.5次下降到5.0次,住院床日数由2.1下降到1.5。 分析   不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效率低下的医疗服务体系,导致群众满意度不高。   城市32%、农村18%的患者认为门诊医疗费用过高且收费不合理。城市38%、农村31%患者对住院费用过高表示不满。   部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投诉和费用查询方便程度、就诊花费时间过长、就诊不方便及就诊机构的技术水平、设施和环境等表示不满。 西部1/6患者有病不医 数据   西部城市和农村人均年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水平的81.8%和78.4%;城市低保户或农村贫困户所占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西部患者两周未就诊率总体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有1/6左右的患者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有病未治疗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5个百分点。其中情况最严重的是青海,2/3的患者不去医疗机构就诊,20%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近一半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   在公共卫生服务的诸多方面,西部绝大多数省份与全国有较大差距。其中青海农村地区的5种疫苗接种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50个百分点;重庆农村改水工作进展不及全国平均情况的一半;陕西农村改厕工作进展不到全国平均情况的1/3。 分析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医疗卫生费用是西部地区有病不医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农村由于经济障碍放弃任何治疗的患者比例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看病贵之外,看病难也是导致患者有病不医的原因。患者普遍反映就医交通不便,路途耗时过多;较高比例患者反映医疗机构设施环境条件差。   调查发现,西北地区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每千人口平均的卫生人力和物资资源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南地区各省份的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因此专家认为,西部卫生费用过快上涨和需方对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卫生人力等资源供给的过快增长,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卫生资源和政府投入不足。 相关政策建议   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   1.投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努力克服或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全体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增强低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促进健康公平。   2.建立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3.改革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多元化和公平竞争,通过提高效率、减少随意性医疗服务支出,集中财力保证公共卫生和基本卫生服务投入,向贫困、脆弱人群提供医疗救助。   4.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和行为,通过法律手段纠正市场失灵,防止逐利行为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对居民健康的损害。   如何改进卫生服务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鼓励多方力量和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改革基层卫生服务管理,减少基层专业性机构,改变县区一级专业性机构设置过多、机构任务重叠、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局面。   3.规范医院服务内涵,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   4.加快现代化医院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途径,改变现有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落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患者不满意局面。   5.多渠道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扩大卫生筹资来源,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卫生经济政策该怎么定   1.认真研究目前卫生经济政策的不合理性。   现行卫生经济补偿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如“药品加成”、“项目收费”等。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一般市场调节手段很难对医疗服务起作用,当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补偿与医疗行为挂钩时,这些政策反而加大了市场失灵,成为当前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医疗行为扭曲、医德医风滑坡的根本原因。同时,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既失真又失灵,医疗机构长期面对低于成本消耗以及重物化劳动消耗、轻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价格,对我国医学技术进步、医疗行为规范、医疗技术队伍素质提高产生重大影响。   2.加快“四降一升”试点,推进卫生经济政策改革。   作为一种过渡政策,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医院药品加成、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降低高值医用消耗材料费用、提高医务人员劳务收费标准“四降一升”改革作为一种过渡政策,有助于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降低医药费用。   3.积极探讨以“病种收费”为基础、多种收费方法相结合的收费制度。   4.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逐步减少公共卫生服务收费项目。   西部问题怎样解决   解决看病贵问题,应该多管齐下:降低药品和一些医疗服务的不合理价格;针对医疗服务半径较大的特点制定地区性人力资源准入和配置标准,国家适当给予补偿;对于高于地区标准的资源坚决淘汰分流,以降低西部医疗服务的成本,控制诱导需求。   政府投入方向应从主要补供方转向补需方。在城市地区,应加强政府的筹资责任,以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或者用于医疗救助。在农村地区,应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工作。国家转移支付力度也应加大,以扩大西部地区公共卫生的覆盖面。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