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医药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弱势。
统计资料对此做出了最直接的注脚: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中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占其中的3%-5%左右的份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在中医药的发展日渐式微时,“洋中药”却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据报道,近年来一些海外药企利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漏洞,借助技术和资金的优势获得中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并将“洋中药”返销中国市场,赚取巨大利润。有关媒体曾援引美籍华人学者、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的张绪通博士的观点:“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认为,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一场对中国的商战。”可见,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中医药在国际医药领域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绝对国际竞争优势,是我国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并促进民族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民族药标准提高,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此,中医药专家建议,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包括药方、药材、药物,乃至中医药文化的整体保护。
更有有识之士指出,在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时,应警惕西方利益集团以各种谬论为借口,攻击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抹黑中医药文化。比如,动物药是中药的主体,也是我国中药经济发展的战略储备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某些境外机构通过散布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否定动物药对人类医疗和健康的重要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的生命源泉,这些对动物药的污蔑,已经危害到中药知识产权的完整和统一性及中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令人忧心的是,当日本人在做经络实验想用科学证明经络的存在,韩国人以“韩方药”取代“汉方药”时,却有人假借“科学”之名掀起“中医药存废之争”, 为取消中医药而摇旗呐喊。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力成果,专家呼吁应该从国家战略资源的角度保护中药知识产权,为实现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经济和舆论环境。
作为公众,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理性探索,辩证求解,而不是胡乱的冲锋陷阵,妖魔化中医药。如果我们的善良和正直被某些有心人士所误导和利用,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啻于自毁长城。得利者只能是早就虎视眈眈的外国制药巨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