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信息化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
为加强新农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江陵县在基础差、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效果明显。截至2011年2月11日,随着最后一个乡镇卫生院将参合患者住院费用明细上传至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江陵县住院统筹全部实现了网上信息化管理,初步完成了新农合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为实现一卡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2009年前,除县人民医院外,江陵县其他医疗机构均未实行信息化管理,基础较为薄弱。针对部分乡镇区卫生院负责同志思想上认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了解,同时工作人员电脑操作水平普遍低下等因素,江陵县合管办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积极开办试点、组织系统培训、比较管理成本等方式,促使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同志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二、结合实际、细化方案
为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与人员素质达不到标准等问题,该县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向政府争取一点、各单位自筹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近百万元,有步骤有计划的分阶段实施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一阶段,以全面实施门诊统筹补偿模式为契机,2009年底该县投资55余万元完成了磁卡管理和县内专网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一是硬件投入标准化。统一为全县14家定点医院、98个村卫生室配备了电脑、刷卡机,将参合农民的合作医疗证更换为磁卡,并基于安全与实际情况租用电信VPN(虚拟专用网络)电路;二是人员培训多样化。在人员培训上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通过4次集中培训,32次分散培训,使全县402名普遍不懂电脑的村卫生室医生,变成能熟练使用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人员,在市、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基于专网的一卡通。
第二阶段,投入资金约40万元,实现了全县定点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与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2010年初,江陵县合管办根据医疗机构经济承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情况,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率先行动,基础条件差的医疗机构迎难赶上,分批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同步完成合作医疗实时接口,实现了网上审核、网上监控和网上结算,将事后控制转为事前和事中控制,强化了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极大提高了新农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完善系统、全面夯基
下一阶段,该县计划为各村卫生室安装收费管理系统、购置条码枪等,完成门诊统筹的明细管理、将居民健康档案融入到合作医疗卡中,并与电信部门积极协商,将目前使用的VPN(虚拟专用网络)网络变更为全省覆盖的VPDN网络,届时该县参合患者可以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一卡通。
(江陵县合管办 供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