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些顺口溜是过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然而,如今在突泉县农村听到的则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有病及时查,患病不用怕”的喜悦之声,这一明显的变化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
据了解, 突泉县从2006年1月开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三年多的运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筹资机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日趋完善。仅2008年突泉县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1623.63万元,基金使用率达98.35%,如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惠民之举已成为突泉百姓名副其实的“健康银行”。
宣传好政策,让新农合家喻户晓。为了让更多农民了解新农合,参加新农合,把新农合这项利国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在新农合宣传发动中,突泉县重点加强对重要政策的宣传,让农民明白看病和费用报销兑付的办法与程序,达到消除疑虑和担心的目的。至2008年年底,该县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已达184705人,常住人口参全率为98.2%。同时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人群的参合费由民政部门代缴,使新农合真正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报销“直通车”,让新农合落地生根。在突泉县水泉镇卫生院,记者看到,不少参合的群众正在报销医药费。住院七天的李大爷正要准备出院,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看病一出院马上就能报销,跟从银行里取钱一样方便,政府越来越为咱老百姓着想了!”发生在水泉镇卫生院的这一幕,缘于该县实现了县、乡两级联网,实行住院报销费用直补制度。
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病才到大医院的目标,突泉县实行了住院医疗费用“直补”制度,全面完成了县乡新农合定点医疗单位网络建设,县合管办与全县各乡镇15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实现参合农民补偿费用数据网上在线传输、网上审核结算、网上实时监控和网上信息汇总分析。从2006直补制度开展以来,全县参合农民享受直接补助的人数累计23451 人次,累计补偿金额2625.19万元,农民坐上了报销医疗费用的“直通车”,报销手续方便了,得到的实惠也更多了。
完善管理网,让新农合坚如磐石。为让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机制安全、透明,县强化了对医疗服务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了基金封闭运行体系,实行了专户存储、县级审核、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基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公布举报监督电话,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在村委会和定点医院每月对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补助情况进行张榜公示。并采取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各乡镇合管办、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实地监督检查,目前已调查案例247 例,避免损失合作医疗基金23190元。
为了让农民进一步得到实惠,突泉县实行了“范围再扩大,报销再提高,服务再便捷”的新举措。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住院补偿封顶线达到了5万元。针对农村慢性病患者较多,患者没有住院的必要并且住院花费较大的实际情况,从2008年开始突泉县对慢性病患者实行补偿,慢性病的范围涵盖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肾病、糖尿病、风湿、肝病、精神病、血液病等各个病种。太平乡的农民孟女士患有糖尿病,每年用于治病的钱都得七八千元,2008年她得到慢性病补偿金3000元,她高兴地说:“得到了这笔补偿金为我家减轻了负担,咱这合作医疗的钱可不白存啊!”目前突泉县已有635名慢性病患者得到每人每年3000元的补偿。
来源:中共新闻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