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工作研究
新农合 为农民健康撑起保护伞
时间:2010-02-25 17:11:27来源:作者:刘玛奇

    编者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实施,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自己掏钱看病的历史,是我国医疗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它让全国亿万农民为之欢呼,为之雀跃。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山西省推行新农合政策的几年间,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把新农合的政策落实到位,从对新农合的宣传到组织实施、从对医院用药的监管到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他们时时处处为农民的健康着想;各级新农合定点医院则想方设法为前来就诊的农民看好病、服好务,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温暖了广大农民的心。

  山里人看病不再为钱犯愁

  没碰到山里女人关玉凤和她的丈夫卫永财之前,尽管知道实行新农合后,农民住院可以报销,但记者根本想不到农民仅仅怀揣1200元,就可以享受到在医院先治好病再还钱的待遇,这事就发生在夏县瑶峰镇中心卫生院。

  记者到夏县瑶峰镇中心卫生院采访时,恰巧碰上关玉凤病治好了要出院,她的丈夫卫永财在办理出院手续。关玉凤家住夏县四郊镇,患子宫肌瘤3个多月了,出血特别多,到了几乎不能下地行走的地步。附近医院弄不清她的病情,想到县城医院看吧又犹豫了好久。她全家5口人,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丈夫陪她到瑶峰镇中心卫生院看病时,只带了家里仅有的1200元。要是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住院看病,但这次不一样了,丈夫扶着她刚刚走进瑶峰镇中心卫生院,就碰见了裴春莲护士长,护士长看到病人脸色苍白,没一点力气,出冷汗,就知道她病得很严重,初步推断是功能性子宫出血后,就赶紧把她扶到病床上,马上招呼住院部给关玉凤办了住院手续,交了700元押金,另外500元留作她和丈夫的生活费。关玉凤在医院的治疗费用一共花了5700多元,出院结算时,除了新农合报销部分外,她还欠着医院1250元。憨厚木讷的丈夫卫永财笑着对记者说:“来时不知是啥病,只知道挺严重的。检查后需要住院手术治疗,我们也没钱,根本想不到医院会让先住院治疗。”他拿着出院结算单和欠款单给记者看,“这不,今天要出院了,我们还欠医院的钱,我给医院打了个欠条,是裴护士长担保的,我回去把钱筹够了就送来。真的没想到,咱一个山里的农民,到城里两眼一摸黑,一个人都不认识,到医院还能享受到这种待遇!”裴护士长对记者说:“当时看到她那种情况,根本没想到她有钱住院没?就没问,先救命要紧。山里人经济太困难,交通也不方便,你让他们马上到哪里拿钱看病?”一旁的关玉凤接着说:“山区人看病困难,在以前,像我这病能拖就拖,拖不起就贷款看,哪能花起这么多钱看病。你想想,我们那里是偏远山区,离县城30多公里,到县城医院检查一次每人往返还要花15元路费哩。”说完,她和同病房当天同时出院的另一位妇女亲热地凑到一张病床上,好像亲姐妹似的拉着手相视而笑。

  这名妇女名叫张秀兰,是夏县庙前镇堡尔村人,患病好几年了,看了许多地方,但由于怕花钱太多,每次都是抱着侥幸心理小看一下,差不多就行。实在顶不住了,才来瑶峰镇中心卫生院看病。她说,这里收费标准低,交了500元就住院了,第二天就做了手术。医院一切为病人着想,护理得特别精心,一天检查3次,护理人员不停地来回查巡,上厕所都有护士陪着。晚上院方还给陪护人员提供一张床和一床棉被。家里只要一个人来料理吃饭、喝水就行。关玉凤的病最重,照顾得最好,病人稍有不适,医护人员马上就送药送服务。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病人心情就好,恢复得也快。

  提起加入新农合,几个治好病的农民喜笑颜开,争着你一言我一语:“刚开始号召加入新农合,我们都愿意,国家政策肯定是好事,你看现在,这好事已经成真了。”

  “想不到,真的想不到,我们山里人看病不再为钱犯愁了。”

  实际上,瑶峰镇中心卫生院敢让没钱的山里农民先治病后付款,一方面是医院治病救人的医德医风好,更重要的原因是新农合救活了乡镇医院,给乡镇医院增添了活力,也给乡镇医院做了后盾。

  前些年,农民有病看不起,而乡镇医院却很少有人看病,普遍面临倒闭的窘境。新农合实施后,乡镇医院普遍发生了几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病人多了。农民看病报销比例大,有病都愿意就医了;实在大病看不了,就往大医院送。二是效益比以前好了。过去夏县瑶峰镇中心卫生院一年收入100万元,现在年收入接近300万元。三是医疗设备特别是化验设备,也能更新换代了。像电子胃镜、颈颅多普勒、X光机、透视机等乡镇医院以前根本不可能配置的设备,现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医院都配有。四是过去乡镇医院每月人均300元工资都发不了,现在医务人员普遍都能领到七八百元,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提高了。五是医疗水平提高了。为了适应不同病症的需要,现在乡镇医院医务人员都愿意出去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像夏县瑶峰镇中心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这几年分批次分别到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等医院学习。六是服务理念更新。夏县瑶峰镇中心卫生院采取把病人领进来送回家的办法,病人只要给医院打个电话,院方就出车把病人接来,以免交通不便延误病情,出院时,又把他们送回去,尽量减少农民的费用。七是基础设施比以前好了,国家给拨点钱,地方政府投资点,医院再拿点,多方筹措资金,一些乡镇医院的门诊大楼都建起来了。病床也由过去的二三十张增加到现在的七八十张。夏县瑶峰镇中心卫生院韩永成院长深有感触地说:“新农合的实施,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也确实救活了我们乡镇医院。”

  确保农民得实惠

  去年,家住大宁县甘棠村的贺某,因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治疗花了6万余元,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给他补偿了3万元。提及此事他高兴地说:“全靠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得到了实惠。”

  大宁县共有农业人口47444人,其中参加新农合的有45059人,参合率达94.48%。自新农合启动以来,该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共对3000余人实施了医疗补偿,补偿总额达到600余万元。为把这一惠民工程真正落实到实处,该县把这项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住得起院。他们成立了新农合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对新农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实施、确定编制、落实专项资金。新农合管理中心还通过张贴公开信,开办电视专栏,利用集会在街上散发材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合政策的意义,使惠民政策家喻户晓,增强了农民自觉参加新农合的意识。刘俊杰是大宁县吉亭村人,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患有脑动脉畸形。以前,因为经济困难不敢去医院看病,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县新农合管理中心的宣传,就半信半疑地参加了新农合,结果,他看病花费了7万多元,新农合补偿了3万元,帮助他彻底看好了病。他感激地说:“全靠党的新农合好政策救了我的命。”

  为了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为农民服务到位,该县卫生局、新农合管理中心和新农合定点的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都签订了服务协议,规定不能出现大处方超出范围用药等坑农、害农事件,使这项惠民工程顺利实施,确保农民得实惠。

  参合农民小病也能报销

  本报讯 参合农民得了感冒咳嗽去乡、村医院的门诊治疗,检查费、药费也能报销了。太原市从2010年起,市内10县区全部推行“大病补偿加普通门诊补偿”的模式,解决长期以来农民“看小病不能报销”的问题,全市受益农民将达上百万。

  2009年12月,太原市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下发的《太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指导意见(试行)》,旨在保障参合农民的门诊基本医疗,并引导“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合理就医模式。按照规定,该补偿方案只能用于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的医疗费用补偿。普通门诊费用补偿不设起付线,按30%―45%的比例补偿,每日(次)门诊补偿封顶额可定为6元―12元;个人年度累计封顶线50元。补偿范围主要有:治疗费,包括打针、输液、灌肠、换药、针灸、火罐等;医技检查费(限于乡镇卫生院),包括B超,心电图、X线、化验等常规检查费;材料费(限于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药品费(限于新农合目录内药品)。各县(市、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参考以上指导意见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过去,参加新农合农民享受的医疗补偿主要集中在住院费用上。2008年,太原市出台相关规定,对白血病、肾脏透析、恶性肿瘤放化疗等特殊重大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在门诊治疗的,执行最高3万元的限额补偿。然而,仍有一些贫困农民,因为看小病买药、拍片、化验这些门诊项目不能享受报销,而延误了治疗。

  为防止有人违规操作,套取农民参合基金的行为,卫生部门规定:对每次门诊处方进行限额,村卫生所(室)单次处方值不得超过30元;乡镇卫生院单次处方值不超过40元。对因医院违规行为造成新农合基金损失的,后果由责任单位和个人全部承担,并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予以处理。此外,定点医院还要公布门诊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补偿项目及常用药品的价格等信息,将农民获得门诊补偿的情况定期公示。(王芳)

  农民希望大病医疗有保障

  眼下,对于绝大多数已经加入新农合的农民来说,一般常见病他们基本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是,对于极少数身患大病或疑难杂症的农民来说,新农合指定的医院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当地一些市立医院也不能医治好他们的病痛,他们需要到省城或北京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诊,而这些巨额的看病费用,新农合报销的比例相对比较低,有个别人干脆就放弃了治疗。

  来自阳泉市郊区的一位年仅30多岁的青年农民,身患癌症,在当地医院治疗几个月后不见好转,反而更加痛苦。到省城一家大医院接受治疗半个多月后,病情得到了控制,病人情绪明显好转。但他的家人心里非常矛盾,看着他这么年轻,继续治病吧,在省城医院治疗费用远远高出家庭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放弃治疗吧,又于心不忍。一家人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最后作出了没办法的选择,提前出院回家。他的老父亲眼眶里噙着泪水说:“我们实在没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前一段时间在当地医院已经花了很多钱,现在来这里治疗,一个疗程几万元,都是姊妹们凑的。来这里治病,新农合报销比例比较低,一户山里农民一年收入才有几个钱?实在是不忍心放弃治疗又没办法,等以后病犯了再说吧!”

  据了解,一些地方新农合规定,农民看病报销的最大额度是3万元,虽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但对于身患绝症或疑难杂症的农民来说,仍然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农民希望,大病医保在政策上能够再放宽一些。

  新农合阳光暖我心

  近日,芮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件是该县古魏镇城南村村民王天祥写给县卫生局和新农合管理中心的,信中讲述了他一家从新农合受益的真切感受,表达了他们全家对党和政府的新农合政策的衷心感谢。

  王天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家人全靠种地生活,虽说不算富裕,但也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春天,老父亲王三乐患上了前列腺,来到古魏镇医院询问,得知手术和其他费用需要5000元;不幸的是妻子又得了胆囊炎,手术和其他费用也得3000元。无奈之下,王天祥求亲朋借了10000元,先后为父亲和妻子到古魏镇医院做了手术。新农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他家情况后,立即赶到医院,帮助王天祥整理住院单据和报销材料,按规定办理了新农合相关报销手续,并及时送去了报销款。考虑到王家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还帮助他办了救助金,这笔雪中送炭的报销款和救助金,让王家人感到无比温暖。

  说起这件事,王天祥至今充满感激,他的父亲和妻子前后住院花了8000元,新农合就给他报销了4000元。他感激地说:“幸亏参加了新农合,要不然真不知道借下的钱何时才能还清。”后来王天祥弟媳生小孩,新农合也为其报销了50%的医疗费。王天祥在感谢信中说,新农合阳光温暖了我们全家人的心,多亏政府和新农合帮助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新农合给我们农民办了件大好事,大实事。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古魏镇所有享受到新农合实惠百姓的心里话。

  芮城县卫生局局长张铁思和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王忠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在农村,一人得病全家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说像王天祥这样通过新农合受益而怀有感谢之心的人还有很多,现在农民已经普遍意识到这项政策的好处。今后工作中,我们还要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加大药品管理,减轻“参合”群众的就医负担,保证“参合”群众用药安全;提高办公效率,减少报销周期时间;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继续强化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力保新农合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

  不要冷落了农民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各地实施以来,对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然而,根据笔者观察,新农合似乎更多地是让固守在原地的农民感觉到了“热”,相应地却使外出打工的农民觉得有点“冷”。

  笔者的一位农民朋友,全家人常年在外地打工,新农合的阳光普照家乡几年了,他们一家却始终未感受到这一政策的温暖。直到目前,他们依然游离于新农合体系之外,没病就算“赚”啦,有病只能自己花钱诊治。

  据这位朋友讲,关于新农合的种种好处,他约略有所耳闻,可是,毕竟一家人常年在外打工,消息比较闭塞,不知道像自己这种情况的能不能参加进去;即便符合条件允许参加,他也搞不清该找哪个部门?怎样参加?还有就是生病住院的相关费用如何报销?报销比例是多少?他都心里没底。“唉!咱老在外做小本生意,回去一趟也不容易。再说了,现在找人办事都挺麻烦的,谁知道回去一趟能不能找见人、好不好办呢?想一想还是算了吧,咱的身体现在不是还好好的嘛,以后再考虑这个问题也不迟。”他如是说。

  由于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平时在外忙于为生计打工,他们一家人很少把健康当一回事儿。他告诉笔者,他有位老顾客是打工所在地医院的医生,前些日子,在这位热心医生的帮助下,他们一家被安排做了一次体检。这位医生还告诫他,像他们这样常年炸油条遭受油烟熏烤,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建议他们每年做一次体检,可他总认为“没事儿”。

  我觉得医生的建议很有道理,如果我的这位朋友还是持有侥幸心理,不能妥善解决自己及家人参加新农合的问题,对其今后健康、幸福的生活势必存在一定隐患。

  让农民工也与其他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一样,享受新农合政策的恩惠,一方面,需要农民工增强自我保健与保护意识,摒弃“怕麻烦”心理,主动地多了解新农合政策,积极利用好相关规定,争取使自己及家人沐浴于新农合的阳光雨露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地在开展新农合政策宣传的过程中,力避“盲区”,注意做好对农民工群体的宣传。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各地在制定与执行新农合规定时,要兼顾农民工利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新农合、医疗费用报销等环节尽量由新农合相关机构及时出面协调办理,从而避免农民工的茫然与来回奔波,使其在外能够安心打工。

  农村医疗史无前例的进步

  卫生部官员在2009年曾表示,明后两年,如果新农合能给每个参合农民每年筹资150元,就能够使农民看病费用特别是住院部分报销一半。在我看来,要使农民不再为看病发愁,还需要提供更多的保障,盖更好的病房,引入更优质的医疗资源,缩小城乡之间的医疗差距。在加快推进新农合的同时,我们的公共卫生体制还需要动更大的手术,才能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享受到公平合理的医疗保障。

  作为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深切关心农民和农村的发展。城里人和下岗工人还会发生“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收入微薄的广大农村,“看病难”问题更为严重。据报道,有的农民有病不看,有的农民自己买药治病;医生诊断需要住院而未住院的还有不少,未能住院的原因中,经济困难占一半多。“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钱医治”,不病则已,一病就是大病,给健康造成巨大损害。

  2003年,“共同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互助共济”的新农合开始实施时,我就非常振奋,虽然这项制度难免存在问题和漏洞,医疗机构仍有过度诊疗、检查费太多等现象,但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医疗制度,对于农村的整体医疗发展,绝对是一个革命性的推动。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国家投入40元,地方筹措40元,农民缴纳20元,把农民看病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结构,成为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在医疗保障制度中,农民从此不再是受冷落者,而成了受尊重者。单就这一点,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进步。

  新农合实施以后,农民“看病贵” “看病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农民就医需求增加得很快。而且从有关方面统计的住院率来看,过去刚开始实施的时候,住院率不到3%,现在已经接近6%。新农合到底如何,农民最有发言权,住院率增加了,这不是对新农合最好的信任吗?农民敢去看病了,住院率才增加。如果农民看病还像以前一样贵、不能报销,“住院率”不会呈现增长趋势。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是因为新农合给了他们巨大的经济支撑。

  从“不到3%”,到“将近6%”,3个百分点的进步,不算大,可如果将这个“3%的增长”乘以“9亿农民”,那绝对是非常可观的数目。微不足道的数据背后,却是相当大一部分农民已享受到了公共医疗的阳光,带来很多健康效应和民心效应。说得再彻底一点,缩小城乡医疗差距也许不重要,农民住院可报销也并不重要,群众得到的健康保障才是看得见的最重要的医疗进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从实际面临的困难来讲,农民比我们城市人面临的困难要多、要大。”但不管怎么说,农民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农村公共医疗水平有所提高,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真的令人欣喜若狂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的难度和复杂度不是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卫生部部长陈竺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许,新农合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面对现状,我们更应该立足发展,放眼未来,多看进步,少发牢骚,多帮忙而不添乱,多信任而不是怀疑,惟有这样,人民期待的公平医疗、物美价廉的医疗才能得到循序渐进的落实、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