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工作研究
全科医生 你准备好了吗
时间:2011-07-06 00:00:00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宇

  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这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医疗服务模式正在发生的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医生诊疗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重要变革,也将逐渐在中国成为现实,由此应运而生的运用全科医学理念的全科医生,将是未来我国医疗大系统中重要的中流砥柱。

  市民:期待真正的;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06年,我市首批全科医生就在海慈医院培训;出炉;,他们中的90%都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工作,这些能综合运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以及一般疾病初级诊疗等服务的医疗工作者,被人们俗称为市民健康的;初级守卫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推行了5年时间的全科医生依然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甚至很多市民对于;全科医生;这一概念依然还很陌生。记者日前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他们中70%的人听到全科医生这个提法都摇头表示完全不了解,有两成的人表示有所耳闻,但是从来没去看过全科医生,只有一成的人表示知道全科医生,并曾经去看过全科医生。

  ;实际上,全科医生在诊疗疾患的思路、服务病人的方法技术完全与从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看病习惯完全不同,而是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全科医生是未来社会大医疗的最重要基底。;从事血管外科近20年时间的范大夫告诉记者。尽管对全科医生的概念认识不足,但记者了解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市民的健康意识如今不断提高,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如果有过硬的;全科本领;,也会选择去看全科医生。

  业内人士:两道;门槛;必须过;一道是体制槛,一道是观念槛。这两道门槛必须过,才能真正将全科医生从概念转变为现实。;采访中,多数医疗界人士都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门槛一:体制槛

  记者了解到,由于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培养周期长,数量又太少,同时之前没有建立有效的转诊机制,社区医院无法直接与大医院的相关科室联系,病人在社区医院看完病,如果转院治疗重大病症还要自己解决。

  ;医疗保险等一些制度没有跟上,使得全科医生不能在社区医院内解决大多数的病症,所以想要把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完全引入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有很大的困难。这次改革要建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将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隔离状态,也从体制上理顺了基层医疗与专业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范大夫说。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都表达了同样的期待,;按照会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门槛二:观念槛

  市民的观念转变也是全科医生制度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一环。;如今很多市民认为无论什么病都应该到大医院去看,即使是伤风感冒也要到大医院排一天队看病,这种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因此全面推行全科医生制度首先要从改变市民看病观念开始。;范大夫告诉记者。

  实质上,记者了解到,病人无论什么病都选择去大医院看,一方面是出于传统的就医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按照真正的全科医生的职业要求,他们应该;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但在现实中,全科医生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 ;万金油;。;由于目前这种以;医疗价值;来支付报酬的机制,当全科医生;既无名又无利;,职业成就感的缺失不但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全科医生整个群体的发展。对此,长期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黄小平大夫深有感触,她说:;培养真正的全科医生其实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的社区医生很多依然是专科医生,而并非专业的全科医生,在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上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因此这次决定中提出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全科大夫,才能为市民观念的转变带来动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