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老年天地
身边的事物都在变
时间:2009-10-12 15:15:09来源:作者:
我是1949年10月24日出生的。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上班,回家,听广播,看电视,就是走在大街上,都能感受到身边的事物在变化,感受到新中国好,能和共和国同龄感觉越来越自豪。

 

  1968年1月4日,我从老家滨州招工来到胜利油田(当时的胜坨),上班第一天就跟着师傅学注水井测试,负责全油田的水井测试工作。那时,油田很荒凉,到处都是荒地、盐碱滩。干测试工作十分苦了,车把人和设备送到井场,一干就是一天。那时的水井测试大多是投球测试,靠人工摇绞车。我们把一个灌满了铅的球杆下到井里,堵住每层的配水器,记录水量分层测试,测试设备很重,光是从车上卸绞车就得4个壮小伙,两个人用手抬,另外一个人在前面拉,测试时摇绞车也得几个人轮换着,费半天劲,一天也只能测完一口井。要是赶上下雨、下雪,车进不了井场,我们几个就得抬着绞车往里走,那两脚泥、一身水,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油田的水井测试就有变化了,仪器轻便多了,有了内设的时钟和芯片,下到井里仪器可以把流量自动记录在芯片上,干起活来轻快了。听说,现在测试都是电子压力计,几个小按钮就代替了我们几个“壮小伙”,再不用人拉肩扛,真是越变越先进了。

 

  1986年东辛采油厂成立,我也分了过来,还改了行,从测试队调到地质所,组织干事、工会干事、人事都干过。那时候写东西,都是用笔一字一字在纸写上,一份总结写一个晚上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工资表,一个字一个字填,既累眼又费神,如果一个小数点出点错,整张报表都要重新填。现在再回单位看看,大家都是一人一台电脑,一份总结一上午就能完成,一份工资表个一小时就能上交,就连地质图纸都能在电脑上画了,碰上哪错了、哪要改,按几下键盘全都解决,送材料也不用再蹬自行车了,都数字化信息化了,越变越快了。

 

  信息传递快捷了,我们的生活变化更大。1974年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两地分居,我在油田住单身宿舍,农闲的时候,家属带着孩子来探亲,都是住在单位开会点名用的工房,床是两个连椅拼起的一张床板,就这,探亲还得轮着来,实在是没房子。1985年,油田办起了农业点,家属也来到油田,我们在农业点分了一套38型平房,总算有了自己的窝,单位上还给发了双人床,心里踏实多了。1989年,盖了“点式楼”,家里有了水管和厕所,生活方便了很多。1994年住进崭新的60型楼房,躺在软绵绵的席梦思床垫上,心里就觉得美滋滋。

 

  这两年油田人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很多家庭都开始买车,想去哪开车就到。想想我刚到油田的时候,要回趟滨州老家可就难了。每天只有一趟7点的公共汽车,错过了就要等到第二天,去车站还要让同事骑自行车送,风大了一路上两个人要换好几次。现在好了,长途车站都修到家门口了,随时去车站随时都有车,哪天高兴了,我和老伴溜达着就能坐上车去旅游。身边的事物都在变,重活变轻了,日子越变越好了。回头想想,能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还真是件幸运的事,能看到这么些变化,感受祖国在发展,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关闭】【顶部
上一篇:见证共和国成长
下一篇:老年天地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