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冬日的午后。在整理书籍文稿时,一叠厚厚的信件引起注意。仔细翻阅原来是数年来与远方笔友的往来信函。翻阅着略带发黄痕迹的信笺,思绪仿佛又回到十多年前的岁月中。
记得与笔友结识是在1990年。那时自己对报刊独有情钟。工资大半部分都用于购买书籍和订阅报刊杂志。目的是来丰富自己的学识,从书中了解社会。记得在订阅的《现代交际》杂志中,读到一位江苏淮阴人事局的朋友写的文章,心中十分佩服。写信与其交流感想﹑请教问题,双方很是投缘。忽然有一天,接到一封来自辽宁省的来信。拆开阅读后,知晓是这名马姓姑娘在与淮阴朋友通信时,推荐她与本人结识的。信中了解到其正就读于中专,想通过彼此通信来增进友谊﹑了解社会。由于自己在家中排行最小,正好没有妹妹,于是欣然答应了。这时自己已经涉足社会,对社会有一知半解的了解。于是在信中坦言,作为兄长,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畅所欲言,如果能对她有所启发,就不枉为结识一场。此后,绿衣使者频繁出现在我居住的小院。每当听到“孙海龙,来信啦”的声音,多半是远方妹妹的书信又到了。在信中,我们谈生活﹑谈学习﹑谈对事物的看法,真正是无话不说﹑无话不谈。这里用不着担心今天说的话,明天传的全世界都知道了。对问题的看法,多数都是那么的一致。自己也就一些学生时代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她作为参考,避免其走不必要的弯路。记得在来信中,她曾谈起对班长产生感情,无法控制,因此影响学习。自己了解后,就自己对早恋的看法发表了意见,阐明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尚为形成前,涉及感情之事多数是有始无终,建议她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并设身处地地阐明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其结果最终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一个时期后,她来信对我说,“结果正如你所言,幸亏听了你的话。”这个朋友没白结识一场!
因她上的是邮电学校,故而每到新年时,一定会受到她挂号寄来的厚厚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至今我还精心珍藏着,欣赏之时,倍感友情的珍贵。 通信时间长了,她提出双方互寄照片,以增进友谊互相了解。但我婉言拒绝了这个要求。“相见不如思念”是我常在信中写到的。在自己心中将对方想象的多么完美多么漂亮都可以,并永远保持一份神秘感,岂不更具浪漫色彩?
时光流逝,转眼间,她走出了校门,就职于邮电局。刚步入社会,难免有些不适应。自己就把当年遇到问题如何处理的事情讲给她,用做借鉴。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适应工作需要。此后,她凭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技艺,担当了一定的管理工作。来信说,还是有个“哥哥”好。
斗转星移,她结婚成家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彼此间的纯真的笔友情谊。一件事情更贴近了我们的友谊。她爱人驾驶的单位车辆在自家楼下被盗。为了表明清白,在单位给予一定处理结果后,她爱人在他人劝说下,要去葫芦岛从事“传销”。由于自己对此有一定了解,闻知后立即写信讲明从事“传销”不仅不会为自己赚来高额薪金,反而会坠入无底深渊,不能自拔,应悬崖勒马。在自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其爱人最终没有前去参加“传销”组织,避免了上当受骗。
时光匆匆,转眼我们都已步入不惑之年,都有了自己的儿女。尽管如此,我们的友谊仍继续保持着﹑延续着,直到永远。
中国老年网特约记者 孙海龙
(来源:中国老年网)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