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华接受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颁发的捐赠证书
昨天上午,江苏路的一户普通民居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戴起老花眼镜,眯缝着眼,逐字逐项、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份协议,确认无误后老人郑重地在纸上一笔一划签上姓名,随后舒心地笑了。这位老人名叫范希华,今年已94岁高龄,而她签下的是一份希望工程捐赠协议。
用毕生积攒下的2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是范奶奶一直以来的心愿,在本报与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牵线搭桥下,这笔钱不久将悉数用于改建云南贫困县的一所希望小学,为孩子们建造漂亮的教学楼。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鲜花与证书,范奶奶说她觉得很轻松,因为心愿已了,“如果说还有遗憾,我只可惜自己捐得太少,再多也没有了。”
除了耳背,一头银发的范奶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热情是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爽朗的笑容。
范奶奶生于1919年,从小家徒四壁,靠上山拾草拾粪补贴家用。20岁时,她怀着满腔热血在老家山东入党,后又参加了八路军。抗战期间,她随着军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1949年,范奶奶随部队南下到了上海。之后,她先后在公安、供销社等单位工作,直到1982年正式退休。
1998年,老伴去世后,范奶奶便一直独自生活。按理说,她作为离休干部每个月的收入不低,但她却从不铺张,始终保持勤俭本色。走进范奶奶的家,床、沙发、柜子……每一件家具都颇有年份,家电更是称得上“古董”级,一张书桌斑斑驳驳,已经掉了一半的漆,“这张桌子,我外婆已经用了30多年了。”范阿婆的外孙女说,老人舍不得花钱给自己添置新家具,就把别人家淘汰了又还能用的家什搬回来,各种颜色、各种款式,没有一件是成套的。
一个破旧的脸盆用了三十年不扔,床单用破了也舍不得买新的,餐桌上从没有大鱼大肉。“有时候我们给她买点东西,她还不高兴。”范奶奶的外孙女说,儿女们都拿她没辙。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