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合基本实现全省覆盖了,新城合、城镇居民医保工作也起步了,在广覆盖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呢?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会诊着。
新农合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但也应该看到,参合人员尤其是大病患者的个人负担仍然比较重。比如,有位参合农民因癫痫病住院花了8万元,出院后按当地新农合的规定,他拿到了最高补偿1.5万元,但个人仍要负担6.5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何才能解决医疗保障救急难救穷的问题呢?李艳军委员说,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大病补偿水平,降低报销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
但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医保基金的支出。李艳军说,医疗保障基金就像一座水库,只有多蓄水,才能提高应急调水能力。所以,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搞好群众医保费用的征缴,要让群众明白,欲多取之,必多予之。
她还建议,可针对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或一些大病,尝试设立大病统筹专项基金;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力量救助大病患者。
樊峰萍委员说,所有医院使用同一个药品目录,使大病、危重症患者在大医院看病受到一定限制,而这部分人恰恰又是最需救助的。所以,应适当调整三甲医院的用药目录,增加一些治疗大病种所需药品,适当提高患者在市级、省级医院看病的报销比例。
要切实避免医药费补的不如涨的多现象,就必须严格控制目录外用药。杨新民代表则谈到,在新农合推行过程中,省里制订的基本用药目录收录了大量价格实惠的药品,基本上可以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需求。但是,有的医疗机构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滥检查滥用药,部分患者也片面认为贵药就是好药,这就造成了过多使用目录外用药及过度医疗现象,无形中加重了患者负担。
杨新民代表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要规定新农合、城镇医保定点医院目录内用药的比例、大型设备检查率等,并进行严格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予以公示、处理。目录外用药如患者不知情,则由医生和医院埋单。
一方面是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患者寥寥,一方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这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究竟是为什么呢?
还是因为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魏向东委员说,无论新农合还是城镇医保、新城合,都设置了众多基层定点医疗机构,且越往基层,报销起付线越低,补偿比例越高。很多群众之所以舍近求远,还是这些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与群众的需求有距离。如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条件非常简陋,除了感冒发烧别的病根本看不了;有的即使花数万元添置了X光机、B超机等设备,但大夫的诊断水平不高。
为此,他建议,多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血。应合理设置基层医疗机构所需人才比例,并联合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医院,有计划地进行定向定点定时定量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要真正落实好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
樊峰萍委员建议,应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基层医生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大医院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