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农合盟市级统筹有效整合了新农合资源
2012年实行盟市级统筹后,各地按照“统一筹资方式、统一补偿政策、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服务监管、统一经办流程、统一信息管理”的“六统一” 的原则,将旗县区的新农合基金全部上划到盟市级财政实行专户统一管理,盟市新农合经办机构行使新农合基金的使用、监管、调控职能。参合农牧民可以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参合地点、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就诊,在区域内任何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均可实现跨旗县异地现场报销。
推进新农合盟市级统筹后,新农合统筹地区由原来的98个缩减到11个,既解决了100多万流动人口异地参合、就医和结报问题,也给统筹区域内群众自主择医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基金的整合提高了基本医疗的保障水平,使新农合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今年上半年,全区旗县级以下住院患者占到总住院人数的87.41%,较2012年同期的 83.24%提高了4.17%,在一些医疗服务能力强的旗县,县外患者就诊率已经下降到5%—10%以内。通过盟市统筹政策的统一设定,利用补偿政策倾斜这一经济杠杆,宏观调控了病人就诊流向,为患者理性就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支付方式改革让广大群众更加受益
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确保新农合发挥良好效果,内蒙古近年来开始探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目前已经在所有旗县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了以门诊总额预付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有64个旗县推行了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总额付费等多种模式的住院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在三个盟市乡镇卫生院试点推行了总额预付下定额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
多措并举的支付方式改革,将新农合资金管理与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进行全面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农合、医疗机构、内部科室、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控费,新农合政策与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业务发展紧密“捆绑”,医保与医疗协同共促的新机制。
三、实行网络连通、网上支付、即时结报让老百姓就医更加便捷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区11个盟市均建立了新农合信息化平台,覆盖盟市、旗县、乡镇、村四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盟市级信息平台、旗县区平台与自治区平台联网,并与国家平台进行了对接,医疗机构与新农合管理机构全部实现网络连接,群众异地报销和异地参合得以实现,简化了就诊报销、参合手续,补偿效率明显提高,参合人口进一步扩大;实现了网上管理资金使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有效保障了新农合资金的安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