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如阳春烂漫,旌阳教育光更璨。
这里,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乡;这里,有着悠久的尊师重教传统,建于8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三大孔庙——德阳文庙即是见证;这里,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这里,智慧勤劳的人民铸就了享誉世界的“东汽精神”;这里,也创造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锋模式”……
道不完的突破,数不尽的第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一个让世人瞩目的名字,一个让众人为之震撼其发展力的魅力城市,一个领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工业经济发展集中区,站在疾速前行、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节点上,如何在继续创造区域经济奇迹的同时,以更高的姿态追求普及教育的高位发展、创造新的奇迹?
“旌阳最新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逐步把旌阳建设成为全省的人力资源强区。”中共德阳市委常委、旌阳区委书记杨建明的一席话,道出了旌阳普及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为什么旌阳发展普及教育有着如此强劲的底气?旌阳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发达城市,他们在深入推进“两基”工作上到底有着怎样的行进轨迹?
金秋十月,走马旌阳,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现代教育的新风扑面而来,推进“教育强区”的热情和浪潮涌动旌阳城乡……
从党政到部门
高位推进:凝聚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
早在1994年,旌阳区就通过了省政府“两基”验收。
当时,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推进全区“两基”工作再上新台阶,考量着旌阳党委政府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决心,也考量着旌阳区各级各部门对教育的果敢作为和超常执行力。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巩固、高站位提升、高速度推进,全区上下推进‘两基’的目标更高、要求更高、措施更力、成效更显。”在今年上半年省政府对全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箭向督导团的专家介绍说。
10多年的艰辛追索,10多年的创新发展。旌阳提升“两基”水平铿锵前行,一步一步,实现了新的图腾。
“四川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四川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四川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无数荣誉接踵而至。
“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历届区委、区政府对教育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全区上下对于优先发展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旌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乐志讲述起全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时激情澎湃。
教育规划优先制定、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划拨、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保障,是旌阳区高位推进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划意见纷纷出台并全面付诸实施。仅“十一五”以来,以旌阳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教育方面的文件就达10余份。
区政府认真履行教育优先发展法定职责,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认真落实部门和乡镇的教育工作职责,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领导及部门对口联系学校制度和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
区委书记、区长无论工作再忙,只要到基层考察、调研,都坚持做到了学校必去、教师必访、学生必看;人大、政协每年至少确立了两个以上视察、调研专题。区级四套班子领导及20多个职能部门长期坚持定点联系学校制度,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为教育办好事、实事,为学校排忧解难。各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级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相关职责,千方百计支持教育发展。
如今,在旌阳上下真正形成了“党委切实加强领导、政府全面统筹管理、人大政协依法监督、部门乡镇通力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格局。
“口号喊得震天响,如果不加大投入,发展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区长王箭对县级政府如何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剖析入木三分,“要用数字说话,用百分比说话。”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旌阳从不吝钱。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旌阳教育经费的投入真正实现了“三个增长”,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3%、24.21%和 24.17%,教育财政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7%、47.45%和 24.55%。
三年间,旌阳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分别占转移支付总额的45.8%、 48.8%和 49.3 %,均高于国家规定要求。全区按规定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及时拨付教育使用。全区教职工工资(含所有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和社会保障费用按规定纳入财政足额预算,及时兑现。学校公用经费按省定标准由财政统筹安排,及时足额拨付。2120.67万元“普九”债务全部得到化解。
同时,建立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纳入了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近三年区财政共投入校舍维修、改造资金5891万元。全区真正实现了“最漂亮的是学校建筑、最现代的是教育装备、最灿烂的是学生笑脸、最满意的是人民群众。”
从城市到农村
高位均衡:让普及教育惠泽人民群众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建制,整合,优化,共享。控辍保学,改变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促进城乡教育整体推进,实现高位均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质教育成果,旌阳淌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区委、区政府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强举措控辍保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区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刘秉光介绍说。
党委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让曾经春风不度的全区广袤农村迎来了阳光雨露。
面对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外出和外地务工子女随迁进入本市区读书的两大难题,旌阳建立了“一生一档、跟踪管理”和“优先解决、就近入学”机制,无论是本地学生到外地读书的还是外地学生在本地读书的所有情况一目了然,有效控制了学生流失。
“推行无缝隙关爱控辍、资助网络控辍、部门联动控辍、目标管理控辍机制,设立助学专项资金、开辟绿色通道、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积极组织‘三残’儿童少年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或就近随班就读。”周乐志说,“每一年,区政府都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学生救助、留守儿童帮扶以及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工作任务落实到财政、教育、民政、团委、工会、妇联等部门,并纳入了区政府对各部门、乡镇政府年度目标,逗硬考核,严格奖惩。”
同时,抓示范、强辐射,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共建。
近年来,旌阳强力推进教育示范乡镇建设,加快农村学校城市化进程,努力实现了农村孩子同等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
2007年以来,旌阳通过抓规划、抓实施、抓评估、抓考核,已将孝泉、德新、新中、和新、柏隆、扬嘉、孝感等7个镇成功创建为德阳市的教育示范乡(镇),占德阳市教育示范乡镇的90%,居全市之首,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孝泉、德新、柏隆、黄许、天元五大农村强势教育园区,极大地提升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大力实施“城乡学校合作共建”工程,在城镇与农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建立起城乡学校合作共建机制,使所有城区学校都和一所或几所农村学校结对共建。积极创新城乡干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选派城市学校优秀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选送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送教、献课,全面推行“五个一”体验式、“四个一”课例式交流活动制度,通过共树教育观念、共建教师队伍、共享教育资源,整体推进了全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必须着力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凸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真正让教育普惠人民群众,让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旌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近年来,旌阳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为抓手,以教育、农业、科技等多部门协作为机制,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省农科院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等开展紧密合作,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以上,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30%。新中成校指导的薄壳核桃种植已经形成丘陵区重要产业带;由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勇、魏光河提供技术支持,双东成校主导管理的“优质肉鸡溯源性体系建设”,已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列入德阳市第17批“金桥工程”项目。
强力的举措,扎实的工作,使旌阳“两基”各项指标达到和超过了四川“双高普九”的要求。
2010年,旌阳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均达100%,在校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了0%、0.0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8%;“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6.30%。全区多年来没有产生新文盲,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零,农村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99.59%。
从传统到现代
高位创新:塑造一座城市的教育品格
古朴典雅的汉式校门,“传道授业承载人文精神,育人砺志尽展民族气象”对联分列大门两边的门柱,清新飘逸。将孔子文化与园林风貌相结合的孔子文化长廊,文化台、砺志亭、修德廊、好学亭,处处彰显着孔子教育、教学、为政、励志、修身等智慧的光芒。
漫步德阳市青云山路小学,犹如跨越时空。与圣贤对话、与历史交流;可以聆听古今良训,欣赏今古名言;还可以了解名人平凡而又曲折的成长经历。
然而,两年前的青云山路小学却是一所办学设施陈旧、人心思散的城市薄弱学校,两年后,这所学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跻身于德阳市同类学校前列。
“一切皆因改革创新。” 青云山路小学校长陈兵道出了真谛。
不忘传统,追求现代,融贯古今,青云山路小学深入挖掘孔子文化经典。学校以孔子“仁爱”精神为校魂;以建设“优雅校园”为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上实施“发展性目标教学”,倡导“因材施教”和“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德育上提出“少年君子行动”的育人特色,开展雅行教育;设计实施校本课程《走进孔子》;建书香校园,培养读书兴趣,六项特色共同构筑起学校特色发展体系。
不仅是城市学校,旌阳的农村学校同样闪烁着创新的光辉。
孝泉民族小学是德阳市唯一的一所民族学校,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散杂居区为数不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小学。传承历史积淀,凸显浓郁地方特色,学校确立了“德孝化人,和悦致远”的办学思想,深入推进“三基地一窗口”(即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示范窗口)建设,无论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还是在教室的窗户上、走廊里,目之所及,处处浸润着“德”、“孝”元素,荡涤着师生的心灵。
如今,旌阳已改变千校一面的文化格局,他们坚持“传统与现代并举,一校一特、一校一品、校校精品”,尊重每一所学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表达,形成了用优良的物态陶冶人的环境文化、用优秀的精神激励人的管理文化、用幸福的职业塑造人的教师文化、用丰富的资源培育人的课程文化等校园文化品格。
校校联姻、共定目标、共拟内容、共创方法、共建基地、共推活动,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教育,把抗震救灾精神、感恩教育、公民意识、法纪教育、生命教育等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推行“近、小、实、亲”的德育工作方法,让德育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更富有感染力,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有这些共同铸就了旌阳德育教育品格。
坚持以“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遵循,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过程评价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研促教、以教兴学、以学提质,严格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以改革创新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潜质、激励学生探寻新知、激扬学生生命成长,培养他们终生受用的学习本能,培育人、成就人、发展人,不断提升提高全区教育质量的生命力、发展力和永续性,所有这些共同铸就了旌阳素质教育品格。
围绕“专家型校长队伍建设,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提升,创新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注意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打造管理一流、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全区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精良化、品质化和专业化发展,所有这些共同铸就了旌阳师资队伍建设品格。
按照“精、细、实”的总体要求,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真正建立起严格细密、规范有序、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打造了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建立了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发展的人本化的人文关怀文化体系,民主科学化的校本考核管理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管理新体系,所有这些共同铸就了旌阳现代学校管理品格。
跨越传统,追求现代。旌阳人塑造了不朽的教育品格。
提速“两个率先”
高位追求:攀登普及教育新的巅峰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旌阳的普及教育将如何扬帆远航?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和一次性合格率达98%以上,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农村分别低于0.5%、1%;全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98%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旌阳,已为全区普及教育描绘了崭新蓝图。
细细翻阅旌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96%以上。打造高中教育品牌,基本满足全区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全力在办学思想、硬件建设、教育质量、教育改革、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提档升级,高位推进。旌阳,为未来如何深入推进区域内普及教育向现代化进军设计了新的路线图。
“新的形势下,我们特别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条件、课程形态、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周乐志对信息化时代加快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理解相当深刻。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已经积淀了一定的经验。2010年全区启动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完成3所学校工程建设,‘十二五’时期将在全区全面铺开。”分管“两基”工作的副局长刘艳兴奋地说。
目标更高,速度更快,步子更稳,提升更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二五”期间,旌阳,对教育的高位追求与执著必将迎来全区教育的高位发展,旌阳教育也必将成为西部教育的“屋脊”。(张筠)
TAG: 教育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