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丹东农业创造品牌效应
时间:2009-10-29 11:26:4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山里的雪,渐渐融化。沉睡了一冬的田野,开始复苏。凤城市大兴镇大兴村党支部书记潘会有这些日子挺高兴,因为大兴村被上级领导誉为丹东农村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典型。潘会有说,村民们都尝到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甜头,今年开春还要大干一场,力争全村种植冷棚甜瓜、秋李子、苹果梨、尖把王超过3000亩。
  2006年丹东农民人均纯收入4640元,增长11.1,排在了全省前列。丹东农村经济发展步子快,得益于走出一条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施区域化布局、工厂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路子。现在,在全市农业经济总量中,特色产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80。示范园区带动特色基地
  丹东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质量之好,得益于以特色产业基地的模式发展。而这个发展模式能够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又得益于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如果把遍布全市山乡的特色产业基地比作一棵棵参天大树,那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就是这些参天大树的“根”。
  如此比喻,是因为丹东市的领导者认识到,没有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示范园区的带动和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得再多,也是“群龙无首”,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就是要以示范园区为导向、为中心,然后进行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地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基于这样的认识,市里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推广各种农业增产、提质、增效实用技术60余项,并且通过“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科技三下乡”活动,全力培养技术型农民,在发展基础好、产业优势强的地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然后,利用这些示范园区带动和引导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
  现在,丹东已经建起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市县两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区50多个,这些示范园区就是旗帜,就是“龙头”。最典型的当数凤城市四台子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区。2004年,为了解决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带动作用不强的状况,凤城市政府采取“政府扶持、信贷支持、个人筹资、自主经营”的模式,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在四台子村建设了100多栋高标准日光温室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个由政府一手建设起来的示范园区是一个样板,对凤城农村发展棚菜、食用菌、水果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两年的光景过去了,四台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已经扩大到丹东全市农村。
  在特色产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丹东已经建设起覆盖全市农村的10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就拿草莓产业基地、板栗产业基地、现代渔业产业基地来说,全市现在已经有4万多户农民围绕这些基地从事产业化的草莓、板栗、渔业生产。
  特色基地优化经济结构
  特色产业基地不是“样板工程”,它既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摇篮”,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在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的同时,丹东市委、市政府还根据全市农村地区资源分布多样性的特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确定了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水产、果菜、畜牧、板栗、食用菌、林产品等主导产业和18个骨干品种,引导全市农村经济步入特色产业的发展轨道。
  依据特色产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布局,丹东各地农村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有规划、有布局地做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以基地建设来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凤城市。在凤城市的西、南、东部山区,从蓝旗到白旗、草河、大兴,由近20万亩草莓构成了5个草莓产业基地;再从东汤到宝山,由60多万亩板栗构成了15个板栗产业基地。这些带动起1万多户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草莓、板栗产业基地,已经构成凤城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东汤镇土城村是丹东市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农民杨志斌算了一笔账,全村189户农民现在经营滑子蘑近40万盘,除了还贷款和生产成本,一年的净收入8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4600多元钱。他自己家经营滑子蘑2000盘,净收入5000多元钱。
  现在再看纵贯丹东山乡的100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已经壮大成为丹东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优质稻米、水产、果菜、畜牧、板栗、食用菌、林产品等主导产业和18个骨干品种,都是丹东市农业出口创汇的拳头项目。
  “一村一品”创造品牌效应
  去年年根底的那几天,东港市马家岗子村的村民们整天猫在自家的草莓大棚里手脚不闲。他们正趁春节前草莓市场行情看涨的好时光,忙着摘果往城里市场运。村干部说,马家岗子的小气候和土壤特殊,种植的草莓个头大、色泽鲜艳,吃一口满口流甜。现在,马家岗子草莓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大棚种草莓。村两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村民搞好产前生产、产后销售服务。他们与丹东、东港的大市场和水果经销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天市场那边电话打来,他们马上组织村民摘果装车,两个小时内就送到丹东、东港的市场。
  建起示范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标志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工作只进行了一半。更重要的工作还在于特色产业要与市场紧密相联。没有市场,再好的特色也带不来效益。本着这一原则,丹东市各级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生产过程中,引导农民依托当地的资源、生产优势,因地制宜,适合什么发展什么,不盲目上产业、上产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把市场延伸到田间地头;组织全市农村产业协会走出去,打品牌,打特色,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黄岭村,听名字就知道它坐落在山沟里。但就是这个小山村,却发展起200多栋、占地500多亩、在东北地区最大的温室大棚西红柿生产基地。为了让黄岭西红柿打入市场,村里成立了西红柿生产协会,还出资进行广告宣传,使“黄岭西红柿”名声远扬,销往吉林、黑龙江等外省市场。像“黄岭西红柿”这样有知名度、有市场的产品,已经涵盖了丹东特色农业产业的各个项目。像“陶李板栗”、“鸡冠山无公害蔬菜”、“东港草莓”、“鸭绿江鲤鱼”等等,都有着非常高的市场知名度,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是抢手货。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