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朝阳产业富民增收──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主簿镇发展茭白产业推进“一村一品”
时间:2009-10-29 11:27:2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朝 阳 产 业 富 民 增 收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主簿镇发展茭白产业推进“一村一品”

岳西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二○○六年九月五日

主簿镇地处皖西南边陲岳西县北部,平均海拔750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镇辖6个行政村、117个村民组,总人口8300人,土地总面积9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694亩(其中水田7820亩),人均耕地不多,而且高度分散。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优势的贫困山区镇,依靠独特的资源条件,立足当地、自主创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增值增效,大力发展茭白生产,短短四、五年间就让茭白遍布宜种农田,成为名符其实的茭白生产“安庆茭白第一镇”乃至“安徽茭白第一镇”,创造性地把茭白培育成为“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走出了一条“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品和产业,进而打造特色农业板块”的发展模式。
一、主簿镇茭白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特色化。由于茭白的生长特点和气候原因,主簿镇茭白生长期自然延迟,单季茭白在8月份,双季茭白的夏茭在6月上旬~8月中旬上市。到主簿镇茭白上市的时候,低海拔平原地带的茭白基本采收结束,已无茭白可卖,高海拔山区的茭白正好抢占了这样一个“特殊”时间段的“特殊”市场,这就是主簿茭白的最大特色。
二是规模化。主簿镇2001年试种茭白的时候,面积仅17.1亩,第二年扩大到225亩。从2003年到2006年连续四年,茭白面积几乎是一年翻一番,到2006年达到7200亩,占全镇水田面积的92%。2005年全镇茭白总产5500吨,2006年预计总产可达10800吨。此外,主簿镇茭农还到周边乡镇和金寨等县承包水田,发展茭白3500亩,目前该镇茭农经营的茭白面积超过了万亩。
三是专业化。在主簿镇茭白产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大户带动规模扩张,规模的扩张形成了更强的专业化生产,特别是近两年扩种的茭白,几乎全部是通过土地流转由专业大户承租经营。目前该镇90%左右的茭白由专业大户种植,50亩以上的有76户,最多的达到490亩。与专业化种植相对应,全镇茭白的销售也逐步实行了专业化运作,全镇茭白的销售主要由该镇的农民专业协会——岳西县兴农有机农业协会承担。
四是高效化。2003年至2005年,茭白的亩均产值由1500元增加到3300元,三年内增长了54.5%。茭白的收益逐年提高,2005年亩产茭白纯收入达到2000元,全镇人均由此增收1500元左右,是水稻收益的4倍以上。茭白的生产为主簿镇农民收入带来持续增长,2004年该镇农民人均增收227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49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826元,在全县各乡镇排名第二,较上年上升了5个位次;2005年在遭受“9.2”特大洪灾影响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实现小幅增长,达到2564元;预计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又可以增收500元以上。
二、主簿镇茭白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主簿镇发展茭白产业的过程,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践“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因地制宜,选准一个好产品、好产业。主簿镇的7820亩水田,其中还有800多亩“冷浸田”,如果以水稻生产要求的条件去衡量,可以说是“孬田”。2001年,主簿镇在与外界交流中发现茭白的市场行情很好,就安排在17.1亩“冷浸田”里进行试种,一举获得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200斤,最高亩产达到5600斤,效益十分可观。茭白生产由此而迅速发展,让农民尝到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大甜头。同时,它具备多个前提条件和适宜因素:一是“人无我有”。主簿产出的高山茭白上市期正好与平原地带产出的茭白错开,拥有特殊的市场空间。二是“人有我优”。主簿的海拔高、气温低,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小,正常情况下所产茭白品质要优于平原地带茭白。三是面向市场。茭白在蔬菜市场广受欢迎,商品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四是与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相适应。茭白生产对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程度要求不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小田块多、以人工劳作为主的情况下也能组织适度规模生产。
第二,引领带路,发挥农民专业协会作用。主簿的农民专业协会发端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2006年,会员总数发展到560人。随着全镇茭白生产的快速发展,协会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功能,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有效提高了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对茭白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是承担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从服务费中拿出资金,安排会员试种新品种。二是承担技术服务。协会实行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及时组织会员中的“土专家”进行巡回指导。三是承担市场销售。全镇茭白销售主要由协会承担,主要形式是跑“订单”,组织按“订单”生产,2005年实行“订单”生产的茭白面积为3000亩,2006年“订单”面积达到6500亩。协会采取保护价收购,对会员茭白进行分级统一包装,在包装物上标注会员所在村、组、户的编码,便于质量追溯。四是承担品牌申报、产品认证。协会2001年在省工商局注册了“皖奇”商标, 2005年获得省无公害茭白产地认证,目前协会已和北京恒通有机认证机构取得了联系,该机构也多次派员来取样,千余亩面积将有望年底通过有机转换和认证。
第三,配置资源,实现土地顺畅流转。过去一般都认为山区土地流转不易搞,难成气候。因为田块小、人均耕地面积少,劳动力难转移使农民更惜地。但主簿的土地不仅流转开了,而且涉及面积大、范围广。2005年,该镇累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300亩,涉及土地流出的村民组达102个,占总数的88%。土地的大面积顺畅流转,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效益,扩大了农民种植茭白的规模。主簿镇大刀阔斧地推进山区土地流转,关键是转出的效益比自种高,使种田收益大幅度提高,土地需求和供给得以成功对接,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土地需求,因为田越多赚得越多,需求旺盛而供给有限,土地转包的价格就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因种种原因还没有或不能种茭白的农户,看到把土地转出去不光能净得每亩400元的转包费,高于自己种水稻的收益,劳力还可以优先为承租大户打工,按近年的行情,为茭白大户打工一年也能挣到2000来元,何乐而不为呢?据统计,土地的顺畅流转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1450人;同时,长年为茭白大户打工的农民也逐年增多,2006年达到370人。
第四,信贷支持,解除了资金制约“瓶颈”。农民种一亩茭白的成本大约为1000元,如果是转包土地,连每亩400的转包费在内要1300~1500元,对山区农民尤其是种茭大户来说,这个投入水平不低,如果信用社贷不到款,农民几乎想不出别的办法。在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协调下,县联社派人到主簿镇考察之后决定扶持茭白发展,同意镇信用社给发展茭白的农户贷款。2004年镇信用社发放茭白发展专项贷款70万元,2005年贷款规模扩大到150万元,今年截至6月初已发放380万元。信用社发放贷款支持了茭白产业发展,其自身也获得了良好效益,2005年信用社茭白贷存款收益达到26万元,预计今年可以超过50万元,实现了“双赢”。
第五,倾力扶持,善于为产业发展服务。一是因势利导将农民“扶上马”。2001年之前,茭白对于主簿农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产业,虽然2001年试种成功,但多数农民还是不敢贸然改变多年的传统种植习惯。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考察,认准了茭白产业可以搞,就联合村组层层进行宣传发动,鼓励村干和一些“能人”先搞起来,通过这些人示范种植、现身说法,一户带多户,一片带一村。二是抓紧改善有关生产条件。从2003年初开始,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并多方争取支持。到2005年春,共投资近30万元,修建拦河坝7处、引水渠5.6公里,基本解决了水利条件对茭白生产的制约问题,为茭白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创造了重要条件。三是制定落实专门政策扶持产业发展。2004年底,岳西县委、县政府为扶持主簿等乡镇发展壮大茭白产业,出台了专门的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发展茭白生产的农户实行种苗补助,绝对贫困户每亩补助400元(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每亩补助200元(人均纯收入625~865元的),其他农户每亩补助100元。四是促进和规范土地流转。主簿镇在2003年就及时制定了促进和规范土地流转的意见,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措施和管理办法。五是引导、鼓励农民开展专业合作。以协会为载体和桥梁,实施各项扶持措施,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引导产业沿着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健康发展。
三、主簿镇茭白产业发展的启示
主簿镇茭白产业的发展,给人以启迪与深思。其做法对我县乃至山区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一是发展“一村一品”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首先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选择最适宜本区域生产的农产品来发展主导产业,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特点,依靠科技支撑和大胆创新,开发培植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的“精品”或“拳头产品”。
二是发展“一村一品”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特色农产品必须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途,这样的“精品”才能顺利占领消费市场,进而创造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要真正尊重市场规律,研究市场需求,千万不能搞无效益的“主导产品或主导产业”。
三是发展“一村一品”必须尽快形成适度规模。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尽快把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品规模做大。
四是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要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建立有效的“一村一品”的市场联结机制,把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就地链接起来,建立标准化生产的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发展“一村一品”离不开引导和扶持。应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落实专门的扶持政策,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地市场建设以及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引导,使“一村一品”做大做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