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以规模促效益  以效益促发展
时间:2009-10-29 11:27:2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太和县李兴镇孔大村位于李兴集西2公里处,全村辖2个自然村,371户,总人口1500人,耕地1880亩。近年来,该村依托全国最大的桔梗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李兴镇,大力发展桔梗生产,走出了一条“以规模促效益,效益促
发展”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之路。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601万元,其中桔梗生产产值536万元,占89.2%,农民人均纯收入2872元,仅桔梗生产一项收入2264元,占78.8%。

以规模促效益 以效益促发展
---- 太和县李兴镇孔大村桔梗生产发展纪实
太和县李兴镇孔大村位于李兴集西2公里处,全村辖2个自然村,371户,总人口1500人,耕地1880亩。近年来,该村依托全国最大的桔梗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李兴镇,大力发展桔梗生产,走出了一条“以规模促效益,效益促
发展”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之路。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601万元,其中桔梗生产产值536万元,占89.2%,农民人均纯收入2872元,仅桔梗生产一项收入2264元,占78.8%。
一、发展历史及现状
李兴镇种植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零星种植,孔大村也不例外。九十年代以前,孔大村主要沿袭“一麦一豆”的种植传统,零星种植一些大青根、白术、桔梗等中药材,不成规模,缺乏种植技术,产值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1992年,村两委班子看到桔梗出口量不断增加,桔梗由单一药用变成药食两用,发展前景广阔。首先村干部带头,做好示范带动,通过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当年连片种植桔梗106亩,1994年平均亩产值达3225元。农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效仿,桔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006年,全村桔梗面积达到1816亩,占总面积的96.6%,亩产值达2952元。同时带动周边村镇,形成6万亩桔梗生产基地。
二、主要做法
1、坚持明晰的发展思路不动摇。
近年来,由于不断受到市场行情、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桔梗生产市场大起大落,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村干部在做好减少村民损失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及时总结,做好宣传,稳定了农民桔梗生产情绪,确保了桔梗面积的稳定。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夯实种植基础。
1996年,该村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李兴镇实施的机遇,千方百计筹集配套资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打机井15眼,提水配套设施3套,新建桥涵12座,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标准,
3、加大科技服务,提高桔梗生产科技含量。
由于桔梗种植面积较大,又是多年生植物,在种植和生产方面,曾经出现过不少问题,如腾茬困难,病虫害加重,品种退化,直接影响桔梗质量和品质,影响经济收益和农民收入。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把增加桔梗的科技含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聘请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成立李兴桔梗生产课题组,为李兴镇的桔梗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村依托镇的科技力量,在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品种复壮等生产过程中,积极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培训,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大大提高了农民科技水平。
4、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加入专业协会。
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村干部带头加入李兴桔梗生产协会,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协会为药农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并实行了定单生产,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孔大村桔梗生产呈现生机,产量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该村改变了过去挖出来就卖的习惯,通过分拣、归类、刮皮、包装等进行粗加工,再把桔梗售给李兴桔梗生产协会,再加工成干桔梗、脱水桔梗、桔梗丝、桔梗片等,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提高了附加值。
5、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了解决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困难,该村成立了农业生产服务组,从田间管理到装卸运输,提供一条龙服务,针对个别困难户,村干部实行结队帮扶,免费服务,即提高了村组织的凝聚力,也促进了桔梗产业的发展。同时,该村桔梗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兴起。目前,全村劳动力参与餐饮、通信、交通运输、建筑等服务行业的人数达140多人,形成了依托城镇特有的农商经济。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抓主导产业的巩固与发展,继续做大做强桔梗产业。二是抓科技推广与创新,提高桔梗生产科技含量。三是抓农村能人的带动,促进多业并举。 四是借助李兴桔梗生产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五是抓干部帮扶的引导推动,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