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不少中资企业陷入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泥潭。时过一年多后,衍生品曾给这些公司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在逐渐消退。
海升果汁1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与其对手方之间已经就外汇掉期合约诉讼达成了和解协议。
缘起与大摩的外汇掉期合约
根据双方的和解协议,海升果汁同意向对手方支付700万美元和解费用,并终止及撤销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诉讼。与此同时,其对手方也同意撤销就该掉期合约在英格兰商事法院向海升果汁提出的法律诉讼。
尽管海升果汁没有在公告中透露合约对手方的身份,但《金融时报》报道指出,国际投行高盛是海升果汁最大的外资方,而与海升果汁发生外汇掉期纠纷的则是另一个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
据了解,海升果汁与大摩之间的纠纷起源于一项人民币—美元的对冲合约。2008年下半年,海升果汁为了降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风险,与大摩签订了若干份外汇掉期合约。
不过,后来因为汇率发生大幅变动,而大摩要求海升果汁支付巨额保证金,这导致海升果汁面临巨大的财务支出,海升果汁方面认为此前双方签订的协议涉及大摩的不正当销售。去年4月,海升果汁曾披露,公司参与的外汇掉期合约可能出现亏损,并因与该外汇合约的对手方发生争议,争议涉及金额约1.38亿元人民币,已向内地法院提出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掉期合约交易的另一方,摩根士丹利则向英国法庭请求,根据双方金融合约中“专属管辖权”条款,摩根士丹利与海升果汁的纠纷只能由英国法庭审理。大摩称海升果汁拒绝为这项对冲合约提供担保物,并提出2600万美元的追讨要求。
分析人士指出,纠纷发生后,双方都在争取采用非法律途径就此事进行和解,而目前已经达成和解协议,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1月5日,海升果汁报收于1.3港元,上涨4.84%。
中资企业退出衍生品泥潭
事实上,陷入金融衍生品泥潭的中资企业,并非只有海升果汁这一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信泰富外汇巨亏、碧桂园股份掉期巨亏、国泰航空燃油掉期巨亏……在香港上市的多家中资企业纷纷因为衍生品而发出预警。
在此情形下,这些上市公司也开始想办法“自救”,并逐渐退出了衍生品的泥潭。其中中国高速传动已经不断通过回购可换股债券以及提前终止掉期合约等方式以期减少亏损。另外,华翔微电及丽丰控股等公司也将其此前签订的掉期协议终止。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因掉期协议产生巨亏的中信泰富前主席荣智健,因其在中信泰富产生巨亏仍发出集团财务没有恶化的声明,遭到小股民的起诉。据悉,该案件将被押后至本月25日再裁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