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户正在收获马铃薯。(何丹 摄)
我猜这一亩可能有1600公斤。”“我觉得应该有1800公斤。”4月9日上午,位于八步区仁义镇保福村的农科所马铃薯示范基地里热闹非凡,来自各县(区、管理区)的农民和种植大户们,正七嘴八舌地猜测着一亩马铃薯的产量。马铃薯被放在秤台上经过精细秤量后,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最后公布:“这一亩马铃薯产量约1895.78公斤。”听到这个结果,许多农民不禁有些惊讶,更让他们意外的是这些个大、均匀的马铃薯全部都是通过免耕技术培育出来的。用技术人员的话说,就是“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每年冬闲的时候,在地里将马铃薯种子摆好,铺一层薄薄的土,盖上8至10厘米厚的稻草,三个半月后,翻开稻草就可以将马铃薯一个个地捡出来了。
八步区种植大户叶零梅去年12月份在信都镇北联村租了近300亩地种植马铃薯,播种的时候,她只请了四五个人帮忙,“我以前种过花生、玉米、水稻,相比之下,种马铃薯技术最简单,三四个月就可以收了。”
叶零梅告诉记者,她今年是第一次种马铃薯,技术还不是很熟悉,每亩产量只有1500公斤,如果技术掌握得好,产量会更高。目前她的马铃薯全部销往广东、福建、上海等大城市,收购价格在1.5元/公斤,预计今年收入有10多万元。“销路不用发愁,现在送到广州那边远远不够,我想发展更多的人种马铃薯,我就卖种子和收购。”叶零梅一边捡着地里的马铃薯一边说着自己下一步的计划。
灵凤村15组的黄伟南在看了马铃薯示范基地后,不停地向技术人员询问技术要点。他正计划今年也试种一季马铃薯,“我们家冬天地里一般都不种东西,刚才听她说,我想我们家也可以在12月份种点马铃薯,3个月时间又可以多出了一季收成。”同村的钟建洪也表示要种几亩,在农闲时增加些收入。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但传统的种植方法,播种时要挖地,成熟后还要挥汗如雨地挖薯,很容易使马铃薯破损,产量不高。而现在的这种免耕种植“连小孩也能做”,省劳力,抢季节,破除了传统“精耕细作”的模式。还可以做到晚稻田收割一块,马铃薯随即种植一块,不影响次年水稻生产季节。抗性强,产量高。免耕栽培马铃薯地表温度比常规耕种高3℃至5℃,在南方地区长时间冰冻多雨天气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加之通风透气好,有利于薯块形成和膨大,一般亩产比常规栽培高20%至40%。
市农业局副局长黄远生介绍,广西从2003年起开始进行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经过几年的试种,技术已很成熟,带给农民的实惠也是实实在在的。今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组织了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村、农户家中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活动,将马铃薯免耕技术进行推广,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记者何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