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委、县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建设。东辽县以高产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政策、科技、农机具、良种良法配套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把提高单产作为主攻方向,进而提高粮食总产。在全县13个乡镇建设了17个万亩高产示范田,23万亩辐射带动田。投资600万元,组织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工程,重点在安恕镇实施了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应用16种实用技术,全力提高粮食的良种化率,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同时加快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核心区、示范区和标准化栽培辐射区建设,广泛推广生物防螟、测土施肥、等离子科学处理等10项农业生产新技术,促进粮食产业稳步发展。
加强畜牧业产业建设。全县重点抓了500万只肉鸡、200万只蛋鸡、20万头优质生猪、4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快了大志禽业、金翼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畜产品开发项目的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了畜产品加工水平。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能人创建、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快牧业小区建设,目前,全县已建和在建牧业小区已达到110个。
加强特色产业建设。按照"环城延伸、沿线拓展,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发展了棚室蔬菜产业,促进了棚室经济向温室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全县棚室发展到2万栋,可实现产值2亿元。加快了柞蚕、梅花鹿、食用菌、中药材、榛子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柞蚕放养总量达到1150把,梅花鹿生产基地规模达到1万只,食用菌总量达到550万袋(盘),中药材总面积达到3000亩,榛子的栽培面积达到1000亩,总量达到20万斤。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带动黄牛、生猪、肉蛋鸡、绿色有机稻米等十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经济组织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3个,农民经纪人增加到9500人,带动农户31000户,占全县农户的40。初步形成了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拉动一批基地建设、带动一批农户致富的发展格局。
加快劳务产业基地建设。东辽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从抓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入手,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劳务输出层次。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进一步密切同用人单位的劳务协作,巩固扩大劳务输出基地,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突出抓好维权服务,为农民转移增收创造条件。2008年,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9362人,其中域外转移28028人,域内转移61334人。(刘洪涛李寒)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