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综合资讯
王翊与平松守彦:“一村一品”发展 区域特色产业
时间:2009-11-02 12:40:4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王翊与平松守彦:“一村一品”发展 区域特色产业

海湾导读: 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使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使拥有主导产业的村将产业规模做得更大、产业链条拉得更长、发展得更具特色。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果刻意追求“一村一品”,一村不能共存“几品”,几村也不能共存“一品”,则是对“一村一品”内涵的最大误读。其实我们现在提倡的“一村一品”应该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所谓的“村”也应该是一个区域概念,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

2008年11月15日至16日,两年一度的“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在我国江苏溧阳隆重举行。由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当地政府和日本大分“一村一品”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这届研讨会,共有来自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政要、专家学者和工商人士出席。
声势浩大、发源于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一条一个村(县、乡)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经济发展之路,追根溯源,它最早还是首先由沧州传入我国,2006年与2007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河北省七次党代会都曾把“一村一品”作为一项战略决议写入农村建设纲领。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回顾“一村一品”在沧州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这一发展思路对今天沧州不少特色产业的挖掘培育,有着不可取代的启蒙作用。尽管由于人事更迭,时间推移,有些记忆已变得渐次模糊,但透过这一曾在沧州“火爆一时”的经济现象,我们仍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当年沧州人思想解放的脉络,并给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民创业,带来更深层次的启迪。 -—题记

在今天的沧州,县域特色经济异常活跃,并超越中心城市,成为沧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追溯这一特殊经济现象的成因,人们不难发现,这其实与沧州1984年就开始推行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着非常直接和密切的历史与思想渊源。
“一村一品” 提供了一种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
最早诞生于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和“一村一品”何以在中国最早沧州?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现供职于市发改委的王翊。
黄骅羊二庄陈刘村高中毕业青年王翊,从1977年起即通过收音机收听京、津广播电台的日语讲座,自学日语。1983年2月的一天,他从日本NHK华语广播中得到一个信息,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有感于战后青壮农民蜂拥入城,乡村经济日渐衰颓的现状,成功地推行“一村一品”运动……一心想为家乡发展出力的王翊就大着胆子给这位知事写去一封信。5月,他意外地接到平松先生的回信和赠书。8月,王翊又自费参加了由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邀请平松守彦来华所作的“一村一品与技术密集城”报告会,并当面与平松知事请教。王翊在有关人士协助下翻译了这本书,并向当地政府领导提出了发展“一村一品”、振兴农村经济的建议。所幸这一建议受到时任团地委副书记单玉基的首肯,他开阔敏锐的思维,感到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战略思想,立刻推荐给沧州地区行署专员郑熙亭,他高度重视和采纳了这一建议,并连夜赶写在全区开展“一村一品”通知。为王翊转干,聘为沧州地区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理事。
现已离休在家的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郑熙亭,至今对当年的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凭借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当年任行署主要领导的他对单一经营给“三农”带来的害处可谓体会颇深。
“除了开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一齐抓之外,如何搞好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那时感觉自己只是一个‘门外汉’!‘一村一品’明确叫响了商品生产,是对农民开展商品生产的大发动,王翊的建议使我豁然开朗。”
凭着对现代化事业追求的执着,求贤若渴的郑熙亭开始大胆破格提拔任用干部。一是具有高管水平、善于了解市场、打开市场、使沧县化工二厂起死回生的厂长提拔为沧州地区经委主任(后为秦皇岛市副市长);二是向省委考察组推荐了偷偷支持百姓搞皮毛交易的肃宁县尚村公社书记,使之很快提拔为沧州地委常委。
也就是这时,正苦于寻找商品经济发展突破口的郑熙亭,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一村一品”这个工作抓手,并亲自部署调度,正式发出了沧署?眼1984?演14号文,《关于在全区开展“一村一宝”、“一村一品”、“一人一条建议”活动的通知》。
“各县还专门为此成立了‘三个一’活动办公室,从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始,当时叫做‘两白四宝’(‘两白’是指小麦、棉花,‘四宝’是指小枣、鸭梨、水貂、对虾),重点是对这些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据王翊的统计资料,“仅1984年到1985年就挖掘‘一宝’1800个,开发‘一品’900多个,征集好建议2000多条。”
作为当年“一村一品”活动的参与和见证者,时任行署秘书科长的市政协原副主席武金琢,系统地分析了“一村一品”之所以在沧州顺利推开的时代背景。
据他回忆,当时沧州提倡“一村一品”的出发点是靠优势资源和特色增强竞争力,主要是从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开始的。因为这在当时可说是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是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市场需要的特色产品种植;再就是非公企业刚刚兴起,商品经济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渠道,由于不受所有制限制,有力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当时由于是瞄准市场需求,“一村一品”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并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产品知名度。
他提到当时河间的电线电缆、石棉保温材料、汽车配件,肃宁尚村的皮毛市场、南皮的五金、青县的蔬菜、中捷的对虾养殖,“星星点点”那时就都有了,而且有些得以保存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骨干特色产业,有些像弹簧、橡胶等则在火爆一时后,慢慢在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
然而,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正是从那时起,人们的头脑中开始产生了特色经济这根弦。当时河间推广10万亩夏播棉,收完小麦种棉花,叫做“一季麦子一季棉,又有白面又有钱”。现在已成长为国家龙头企业的河间国欣农研会就是受“一村一品”启发,先后尝试过小枣、蔬菜、果树等多种种植,后来经过多年的尝试摸索才成为一个专业的棉花合作经营组织。
按照武金琢的说法,任何有关发展的战略思维都会有一个连续性。可以说,就是因为当年大家脑子里绷上了“一村一品”,搞特色、搞优势这根弦,才有了后来沧州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像后来的养牛、养羊、种苜蓿等,包括白洋淀的坑塘承包等尝试,大体都是来源于这一发展思路。
“看看我到底适合干什么?”成为当时各县市谋求发展的一条普遍思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任盐山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