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界翘盼乳业安全标准出炉之时,一场诸企业抢夺乳业话语权的标准之争已硝烟渐起。
摆在记者面前标着大大的“GB”字样的两份标准征求意见稿——《杀菌乳安全标准》和《灭菌乳安全标准》,均来自蒙牛集团,而另外一份全新的标准——《生鲜乳安全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则出自另一乳业巨头伊利的手笔。
一旦这些标准获得通过,将成为具有“强制”性质的行业标准,来取代原来的“GB19645-2005、GB54081/2-1999”国家标准。
然后,在卫生部近日举行的闭门讨论会议上,标准制定者之外的企业,包括光明、三元等均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伊利、蒙牛制定的相关标准初稿试图把“复原乳”和“巴氏奶”概念混淆,此举无疑伤害了以巴氏奶生产为主的光明等乳企的利益。
导火索:关于杀菌乳的争吵
据有关媒体报道,6月24日,在卫生部内部会议上,国内奶业两大阵营——常温奶(以伊利、蒙牛为代表)和巴氏奶(以光明为代表)双峰“对峙”。焦点正是由伊利、蒙牛等起草的《杀菌乳安全标准》、《灭菌乳安全标准》和《生鲜乳安全标准》三个乳业标准草案。
据媒体报道,主攻巴氏消毒奶市场的光明、三元等乳企对草案内容表示不满,表示“个别企业左右国家标准,并以强制性标准的形式为‘复原乳’正名”。
记者了解到,三个标准草案之所以遭到其他企业的抗议,是因为在这份《杀菌乳安全标准》草案中,对“杀菌乳”定义为:“全脂杀菌纯乳、脱脂杀菌乳、部分脱脂杀菌乳、杀菌调制乳”。此定义即把复原乳列入“杀菌乳”的范畴,而此前,业内通称“杀菌乳”的是巴氏消费奶产品。
巴氏乳业认为,《杀菌乳安全标准》对“杀菌乳”的定义与国家质监督检总局、农业部2007年11月联合签发的《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的描述存在差异。该《通知》规定:以生鲜牛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处理的巴氏杀菌乳可标“鲜牛奶(乳)”。
常温奶阵营与巴氏奶阵营之争由来已久。而此次乳业安全标准之争则是两大阵营长期争斗的一个延续。
所谓常温奶,也称复原乳,就是用生鲜牛奶加工成奶粉再液化成液态奶。说白了,就是用奶粉还原的液态奶。其加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鲜牛奶中掺入比例不等的奶粉;另一种是以奶粉为原料生产的调味乳。而巴氏奶,则是直接以鲜奶为原料,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特点是采用72-85℃左右的低温杀菌,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完好地保存了营养物质和纯正口感。
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常温奶阵营,虽然得益于乳源丰富,但由于牛奶冷链建设投入巨大,而发明了常温奶阵营,以满足距离奶源较远市场的需求。但也有巴氏奶企业指出,经过二次加工的复原乳,其营养成分大大逊于巴氏奶。
而显然,蒙牛伊利等乳业寄望通过此次的乳业安全标准制定之机,为曾经备受质疑的复原乳正名。
“这其实是为部分企业谋利益,更不能以草案的形式,借国家的名义来强制全行业执行。”一位巴氏乳企的高层上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异议。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