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2年正是我国生长素类喷淋肥盛行时期,刘凡就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大量元素喷淋肥腐植酸型复合喷淋肥(于1994年1月22日受权)虽然是发明专利但因当时国内没有大量元素喷淋肥,因此农业部不予登记,没登记证产品就不能在国内销售,后经多次申诉才得到我国第一个大量元素喷淋肥的农业部登记证,农肥临字100号但被跨靠到腐植酸喷淋肥行列,要求腐植酸&ge8%,氮、磷、钾大量元素&ge35%,在1992年当时的技术条件水溶性腐植酸含量达到8%时是相当粘稠的,在这种溶液中很难再共溶进35%的大量元素元素,为这个问题刘凡曾多次和农业司生产处、检测中心交涉,并给一些权威专家、院士写材料反应问题,为了使样品腐植酸含量达标,只有往样品里加峰蜜,在登记证转正时送了真实样品,即腐植酸&ge3%,氮.磷.钾&ge35%结果罚我们停止销售一年,等来年再验。经过几年的申述终于在2006年7月10号由农业部发布了含腐植酸水溶性肥料的部颁标准,(Ⅰ型腐植酸含量&ge3%,氮、磷、钾大量元素&ge35%;Ⅱ型腐植酸含量&ge4%,氮、磷、钾大量元素&ge20%)。大量元素液体喷淋肥终于规范化了。
当时市场宣传推广的喷淋肥都是生长素、微量元素类肥,对大量元素喷淋肥由于过去没有,农民很难接受,由其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土肥技术人员认为大量元素只适合根部施肥,不适合喷淋,这对当时推广大量元素喷淋肥有很大的阻力。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此产品刘凡总结了:
开发宗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需要绿色肥料,缓解化肥对土地的污染板结,提高肥效利用率;
开发依据:光合作用是通过叶子进行的,根部吸收相当于人吃饭,而喷淋茎叶吸收相当于人体的静脉注射,可直接吸收转换,我国农民过去往大白菜上浇尿粪汤子就是典型的茎叶吸收,多年来茎叶吸收的能力已得到证实;
产品特点:通过反应得到植物茎叶可直接吸收转换的氮、磷、钾大量元素,通过腐植酸起到增效与表面活性作用,植物在生长的中后期根部开始退化,但茎叶茂盛此时喷施效果更明显,在久旱无雨期仍可喷施追肥。尤其强调不是所有的大量元素都可以用作喷淋茎叶吸收,否则会烧死农作物。
产品问世后得到北京市科委、国家科委的重视分别列为重点推广计划、星火计划等。2001年获得盖有五部委证章的国家重点新产品
科技日报实用技术专刊头版头条刊登了跨世界的绿色革命:(记发明家刘凡和他的两个发明专利)。
科技日报绿色周刊整版报导为了21世纪的绿色农业
农民日报多次报导化肥将面临一场挑战及产品推介等,还有很多报纸杂志也都给予很大支持,这些报导宣传对推广使用大量元素喷淋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对新产品的推广难,刘凡除了亲自下乡作试验示范外还请了一些专家协助推广,他忘不掉在推广初期一些专家对他的支持和帮助,北京农林科学院的刘召南、樊淑文老师、海淀农科所宋美亭站长、谢美珍主任、河南南乐县农技推广站王向普等同志都亲自做实验推广,北京农林科学院黄德明老院长给刘凡打电话:我从土肥站看到了你的大量元素喷淋肥,非常高兴,拿了两瓶试试,后来又和国家科委成果办的曾文英老师,农技推广总站肥料处的高祥照处长,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诸天铎教授等一同亲临现场参观、考查、指导、推广并给予很大支持。对推广大量元素喷淋肥都做了重大贡献。现在大量元素喷淋肥在全国已到处开花结果,农业部规范了含腐植酸水溶性肥料的技术指标,刘凡觉得非常欣慰,因为我们国家总算是完善了一个新肥种,让大量元素喷淋肥为我国农业做出更大贡献。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