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晚会推出的一大新看点是跨国打假,中央电视台调动了驻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驻站记者“受命”于3?15晚会,同时还联络了新华社驻海外记者联手展开调查、追踪。 跨国打假打的究竟是什么,那些造假的骗子又是“何方神圣”?跨国骗术玩的是些什么花样?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3?15晚会剧组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探营摸底晚会剧组“一级戒备” 早在去年国庆节之后,3?15晚会剧组就在京西的一家宾馆安营扎寨,据剧组的工作人员介绍,最开始剧组只有5个人,后来逐渐增加,现在已经有20多人。一走进这座大厦的6层,就能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安静的楼道里不断传来热线电话的铃声,正忙于制作节目的编导们纷纷在门口亮起“请勿打扰”的红灯,谢绝记者的采访。走进晚会中心办公室,两张木桌并在一块,再铺一张白布,就成为导演们商谈“军机大事”的地方,今年晚会许多独特的创意、构思就是在这里敲定的。隔壁的另一个房间虽然没有挂上“非请莫进”的招牌,但那是外人不得随意逗留的地方,几台电脑里锁定了今年3?15晚会的所有机密,除了导演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动用。记者几次借机走进这间“密室”,满脸微笑的工作人员总是紧跟着,让你根本一无所获。听工作人员介绍,不光电脑设置了密码,而且像涉及专题内容、总台本、总结构等晚会核心内容的文件也都单独设置了密码。对于文字的东西,一旦讨论完毕,都由专人收回在碎纸机上销毁,晚会处于“一级戒备”状态。 记者连续采访几年晚会,与记者挺熟悉的编导们这时候也不得不板起面孔,说到晚会的具体内容,总是一问三不知,要不就把皮球踢给晚会总导演许文广。许文广向记者解释说,前几天有家外地报纸就爆出新闻:当地的一家企业将在3?15晚会现场被曝光,消息一出,每天来打听、说情的电话不断,给剧组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他们这样做,无意制造悬念,主要是因为3?15晚会重点在打击假冒伪劣、揭露欺人骗术,稍有不慎走漏了风声就会前功尽弃。 国际化背景呼唤跨国打假 经过记者再三探访,总导演许文广向记者介绍了跨国打假的整体思路:以往3?15晚会都是寻找一年中的消费热点,今年我们换了一个思路,就是寻找在消费领域中产生的最新切入点,也许它们还暂时没有成为热点,但在今后会成为一个热点。去年是入世第一年,这种变化也明显体现在消费领域。“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国际化急促的脚步,产品服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来自国际市场的消费信息、消费方式、消费理念必将快速融入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中。”2002年的消费领域,出国留学、汽车召回、黄金周旅游等成为这一年频频出现的关键词,这一切都离不开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大背景,国际化自然成为晚会的一条主线。 许文广透露:“跨国调查,让一批‘假洋鬼子’在晚会上现形,我们第一次采取这种跨国打假的方式,中央电视台的驻外记者站为我们进行调查取证。我们还将通过卫星连线的形式,让当事人在晚会现场揭穿一些骗术。” 作为总导演之一的哈文兴奋地表示:观众不仅可以从今年晚会上看到中国消费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维权,还能看到某个个案牵扯到的国外部分,不仅是以往观众看到的那些图片和文字,而且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感觉。跨国打假不仅从形式上突出国际化,而且使调查更加深入细致,这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卫星连线连通五大洲当事人现场揭骗局 今年3?15晚会跨国打假调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央电视台驻海外记者站,从亚洲、美洲到欧洲,甚至到大洋洲,还包括新华社驻非洲的记者。据许文广介绍,由于真正的核心证据基本上是在海外,因此要求所有中央电视台驻站记者在案件涉及国家的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取证,在晚会现场用卫星连线的方式对接过来,包括一些关键的当事人也通过卫星连线的方式在晚会现场现身说法,跟编导们一起揭开骗局。总导演许文广坦言:中央电视台已有18个驻海外的记者站,从技术上而言,跨国打假并没有什么难度,最大的难度是对事实本身的核查,对晚会来说最重要的是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一旦出现对企业来说是很不公正的,同时也会给晚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记者了解到,临近晚会彩排只有几天时间,负责跨国调查这一板块的尹文导演还继续在外地采访,为一个跨国骗术的案子做深入调查,拍摄补充材料。当风尘仆仆的尹文回到北京时,沉浸在采访成功的喜悦中的他向记者介绍了跨国调查的进展情况,不过为了在播出前不受来自各方的说情和干扰,他自始至终没有透露这次赴外地采访的地点和内容。 据他介绍,自去年年底发出征集线索之后,就有许多观众提供的线索收集上来。观众被这种打着国际幌子的假洋鬼子所欺骗,有一些切身的体会。但消费者只是感到自己受骗了,到底这些人究竟是不是骗子,到底怎么骗他们的,消费者却很难说清楚。所以编导们从中选取了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几个案例,首先在国内展开了缜密而细致的调查,每个案例都涉及到许多方面,仅国内调查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由于这些不法经营者的欺骗伎俩愈发高明,在国内取证时,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央视记者基本上采取了体验式采访,即采用暗访形式进行调查取证。尹文欣慰地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所有证据已经全部拿到了。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目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有些素材甚至还是消费者用自己的家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提供给剧组的。 跨国打假中最繁重、最琐碎的工作莫过于与国外的官方部门、国内的权威机构、与驻外记者的协调、沟通、核实了。负责跨国打假这一板块的记者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对晚会上将要播出内容的反复核实。一方面海外记者要在所在国进行核实、调查,并且要得到所在国官方部门的支持,提供相应的法规和证据;另一方面记者们在国内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国内权威部门、管理机构也应提供相应的证据。多方的证据汇集在一起,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权威判断。 与海外联络和协调的重任就落在了精通英语的女导演杨真身上,由于时差原因,杨真每天要准确地算出各海外驻站记者当地的时间,然后根据他们的工作时间一一联络。这样一来,杨真每天只能在北京的晚上才能同海外记者联系上,大家开玩笑说:“我们要天天倒时差,昼伏夜出。” 杨真告诉本报记者,除了要事先联系到案件涉及的外国当事人、相关机构之外,还要把海外记者派到当地去,现场连通外国的相关人员、权威部门,和晚会主持人就一些问题进行现场探讨,或者做一些证实。在3?15晚会上这些相关人士会为观众澄清问题,由权威部门做出有关权威解释。这种卫星连线的方式将让观众在第一时间看到当地权威部门人士是如何反映的。 据杨真介绍,虽然一些国家与国内有几个小时的时差,由于晚会直播是在晚上,而许多国家正好是白天,因此卫星连线也会十分顺利,并不存在什么困难。 “假洋鬼子”骗术其实离你我都很近 最让观众关心的是,这些跨国骗术究竟用些什么伎俩,是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曾经领教过这些骗术?三缄其口的许文广导演表示,许多观众一听说国际化跨国打假,就以为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感觉十分陌生,其实我们揭露的这些骗术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所谓跨国骗术,它所牵扯的范围、人数、标的额都很大,受害面也十分广,“假洋鬼子”的知名度也不低。 那么在晚会上曝光的骗子究竟是些什么人呢?许文广解释说:晚会是紧扣去年的消费特点来选择素材的,这些骗子主要利用入世第一年,很多消费者对国际惯例,尤其是对国际品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其实跨国欺诈更多的还是中国人在骗,他们只不过变了身份,以“假洋鬼子”的名义进行欺诈,借国际惯例来骗中国人。这些骗子更了解国人的需求,他们所设的骗局危害性也更大,牵扯的社会面也非常广。 这些骗子常常打着从国外引进先进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的旗号,依靠精美的包装和美丽的谎言,让消费者难辨真假。尹文导演透露,今年在晚会上即将亮相的一个骗术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打着某国大公司在华授权机构的旗号,所有印制精美的宣传材料里都在宣称说,与国际某家大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营业额有多少,在国外有多少实验室,全球有多少人在使用,说得振振有辞。让消费者一看就觉得这个公司很有规模,很值得信赖。实际上我们的记者在国外调查时,很容易就发现他们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包括办公地点、注册地点全部是假的。而有很多消费者面对事实时,仍深信不疑:这怎么会是假的呢? 至于在晚会现场上彻底将这些跨国骗术公之于众,导演尹文感到十分自信:以前3?15调查都没有走出国门。我们这次充分发挥海外记者站的作用,要把这些骗术的老底真正揭穿、揭透,其实好多骗术真正的老底是在国外,国外到底有没有这家公司,他宣传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要做深、做透,真正按照他们宣传材料上的所有内容一项一项去调查取证,逐个揭穿他的谎言,让他们体无完肤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消费者真正看清他们的骗子嘴脸。 跨国打假重拳到底砸向何处 这次在晚会上曝光的国际骗术将有4个故事,这四个故事都涉及哪些消费领域呢?在记者再三追问下,尹文导演向记者透露,他们所拍摄的内容所涉及领域还是与去年入世后出现的消费新热点有关,其中有些品牌是消费者比较熟悉的,还有一些属于比较前沿的领域,内容大多集中在教育、休闲生活、日用品等方面,都是近年来国内正在增长的新的消费热点。从几位编导们的只言片语中,本报记者预测,留学中介、出国旅游、保健食品等引起消费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无疑将成为今年晚会跨国打假的主攻目标。 杨真导演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更多的消费者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们想与国际接轨,想知道国际流行的潮流是什么,也想体验一下,实际上其真正的内涵、意义是什么,有些消费者根本不了解,许多骗子就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有很多东西确实很新,消费者光听了他的宣传,脑子一热,又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作为参照,这其中就会有骗术、陷阱出现,消费者特别容易上当。 编导们介绍说:跨国调查特别有故事性,也非常好看,这里面既有骗人的招数,也有消费者的个案以及受害经过。几个故事会带着观众深入到某个细节里面,从某一个点、某一环节上纵深展开。观众会忽然发现,骗子设的套儿在那里解开了,某个谎言在这儿又被戳穿了。他们希望这个花费了他们几个月心血的节目能够对消费者起到警示作用,大家在消费时做到心中有数,尽量不要在上当之后再去想怎么样,而是在准备进行某一项新的消费时,首先就要弄明白是什么。 这些将要在晚会上被揭穿的假名牌、假招数,最终是否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惩罚,他们是否真正能从市场上绝迹,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尹文导演十分郑重地表示:在晚会现场,不仅是国外权威部门,国内相关机构也要对这种情况有一个明确、权威的结论:这些招数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不规范,违反了哪些法规。“我们做这个节目不仅是为了让晚会好看,最终还会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答案”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