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指南 -> 消费动态
上海市民消费潜力调查:购房仍是最大支出
时间:2009-10-28 16:54:2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赵慧

当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的时候,出口、投资和内需消费,我国经济的这三驾马车出现了重大的比例变化。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状况如何?为此,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成立课题组,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市商务委信息中心等机构合作,对本市不同人群的消费现状、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布局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专题调研,试图解答上海市民的消费现状和消费潜力。并就近阶段本市拉动内需的工作重点和方式提出建议。

  在刊登此调查报告时,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对相关数据内容进行了整合。

  消费潜力所在:购房仍是最大支出个性消费方兴未艾

  本次课题研究中,对1000位市民进行了“2009年~2010年家庭消费支出计划”的调查。总体看,调查对象对今后两年的收入预期持乐观态度。其中,预期收入快速上升和略有上升的分别占7%和38%,预期基本持平的占47%,预期略有下降的仅占8%(见下表)。

  在收入预期较为乐观的背景下,调查对象对今后两年内消费支出的预期相对谨慎。其中,预期消费支出快速上升和略有上升的分别占3%和29%,预期消费支出基本持平的占46%。另有2%和3%的调查对象分别预期消费支出将快速下降和略有下降。

  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近期对1000户城市居民家庭开展了一项有关消费意向和消费观念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以下领域存在较大消费潜力:

  首先是住房消费。调查中,在问及购房意向时,有2.9%的家庭表示年内打算购房,另有9.6%表示在三年内有购房意向。而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只有1.1%的城市居民家庭实际购房。

  在有购房意向的被访家庭中,有46.4%表示是结婚用房,49.6%表示为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投资或其他用途的比重很小,只占4%。可见,对房价的稳定预期和刚性需求的持续增长,仍将有力支撑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

  市民的另一个大宗消费是购买汽车。有2.7%的被访家庭表示年内打算购买,这个比重高于2008年实际购车家庭的比重。当问及不买车的主要原因时,有45.9%表示工作生活不需要用车,有22%表示购车养车费用太高。而在不买车的次要原因方面,表示因为“交通拥挤、停车困难”的占27.1%。因此,制约汽车消费的不仅是经济因素,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外部设施的改善将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

  同时,个性化、时尚类消费出现上升势头。数据显示,近几年,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高档化趋势带动了包括服装、鞋类、饰品、化妆品、健身、个人数码产品等个人时尚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年龄分布来看,25-34岁的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是个性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其购买意向和购买层次要高于平均水平。

  随着居民家庭传统家用电器的不断普及,其购置需求将趋于减缓。调查显示,2009年居民家庭对主要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向总体将低于2008年的实际购买量。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部分:一是对已有耐用消费品缓慢的更新;二是新结婚家庭的刚性需求;三是购房或装修带来的延伸需求;四是创新带来的升级换代需求。

  消费结构改变:食品消费下降交通通信增加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均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据抽样调查,2008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达26675元和1939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2.4%。2008年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分别是2000年的2.5倍和2.2倍(按同比口径),8年来平均增长率分别达12%和10.3%。同时,收入和支出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虽然消费支出增长率总体低于收入增长率,但两者都呈上行态势。

  按现行统计制度,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共分八大类,基本涵盖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从2008年数据看,在八大类中:食品消费比重最大,占36.6%;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两类消费比重也较大,分别占17.4%和14.8%;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分别占7.8%、..5%、6.1%;医疗保健比重相对较小,占3.9%;其他商品和服务占4.8%(见右上表)。

  从变化趋势看,2000年以来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最大的亮点在于食品消费比重(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和交通通信类消费比重的大幅上升。具体来看,比如食品类消费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食品消费的比重为44.5%,2002年为39.4%,2006年为35.6%,而随着在外饮食的兴起以及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近两年有小幅反弹;而增长最快的是交通通信类消费,2000年仅为8.6%,2002年为10.7%,2006年为15.8%,2008年上升为17.4%。毫无疑问,这是本世纪以来汽车、手机、网络等现代消费的综合体现。总体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及市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市民消费状况出现了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化的现象。

  消费瓶颈何在:收入永远是消费原动力消费需要一个完善环境

  然而,在上海市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市民的消费增幅略显滞后。相比较国内外其他城市,数据显示,上海居民消费明显不足。2008年,上海的消费率为37.4%,纽约为71.7%,伦敦为65.8%,东京为57.7%,而北京市的消费率在2007年就已达到48.8%。显然,上海的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均水平。另外,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以来上海城市居民消费倾向总体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08年上海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比2002年降低了5.3个百分点。

  导致上海市民消费不足的原因首先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消费能力提高。本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长期低于本市GDP增长速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本市最终消费的徘徊局面。仅从今年上半年看,本市居民收入增幅在长三角城市中是最低的,一季度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家庭人均净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6.2%,为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

  其次是上海市民消费观念偏于保守。调查显示,上海储蓄率高于10%的家庭比重占到被访家庭数量的近九成。在储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为抚养子女做准备”、“为今后养老做准备”、“预防生病”列前三位。

  第三是部分高端消费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引领地位不强。据对部分高收入消费群体进行的消费意向调查报告显示,全部调查对象中,有45.9%在2008年前往香港购物,且人均前往香港购物次数达到了1.64次;31%的人在上海的消费金额小于或等于在海外的消费金额,消费外流现象严重。究其原因,高端消费品总量无法满足需求,质量和款式落后于国外时尚潮流、价格无法与香港和欧美国家形成竞争优势(见下表)。

  如何拉动消费:让观念与实力共同增长让环境与热点一起完善

  那么,如何拉动市民的消费热情呢?调查研究显示:其一,提升市民消费能力首先是把调整国民财富分配结构作为启动内需和消费的基础性工程,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海尤其要正确认识自身已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大力培育消费者及消费市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扭转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本市GDP增长的局面,切实提高本市居民收入水平。其次,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在当前形势下已成为应对外部变化和适应内部发展的共同要求,也是拉动内需、启动消费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其二,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我们应该提高商品供应丰富度,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高端消费品供给。建议借助浦东新区“先试先行”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依托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高端消费品展示交易区和万国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区,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国际高端品牌和特色商品进驻上海,满足高端消费需求,提高上海商品丰富度。同时也要让高端商品在上海能体现出价格“盆地”优势。另外,着力推进相关商业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改进,在不断完善商业网点布局的同时,鼓励和推动新型商业业态。进一步完善ATM机及货币兑换设施的网点设置,尤其要注重在各消费场所及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周边的布点。

  其三,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市场和消费的热点是需要培育的。目前,做大做响世博概念,促进形成世博相关消费热点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历史上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拉动作用有目共睹,上海世博会期间7000万人流所带来的对商业、餐饮、服务的需求,也使之成为当前上海促进消费的强有力的助推器。为此,要紧紧抓住世博机遇,努力放大其带动效应,通过周密安排和策划,积极营造消费热点,最大限度激发消费热情。

  同时,根据上海的具体情况,在住房、汽车等大宗的消费上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市民消费。另外,积极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教育培训市场,推动教育培训消费;积极开展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满足医疗保健消费需求;以世博会举办为契机,提升旅游消费能级;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消费;研究制订补贴政策,推动新能源和节能产品消费。

  总之,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上海市民的消费能力和层次,一定能够得到提升。同时,上海这座城市,也一定能够在消费这个领域,有一个与之国际化匹配的地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