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访谈
罗海英:哈萨克族牧民心中的“天使”
时间:2009-10-29 09:33:43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她把哈萨克族牧民视为朋友、亲人,一次握手、一个拥抱都凝聚着深情厚谊,她就是被哈萨克族牧民称为“ 天使”的农七师一三一团医院内儿科主任罗海英。

  据该团医院院长张卫江介绍:今年45岁的罗海英,在医疗岗位已走过25个春秋,每年看过的病人达4000余人,尤其是在对待少数民族病人时,她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已连续15年分别被农七师、团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她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哈萨克族牧工由于长期生活在山区,生活艰苦、缺医少药,许多牧工患有高血压、关节炎和风湿病等疾病,当罗海英了解到:牧民长年在山上放牧,看病就医很困难。为此,她常常利用节假日,深入大山深处牧民毡房,为牧民们诊疗,给他们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和药物的服用方法,指导他们正确地治疗。由于牧民散居,她常常爬上两座山坡才能跑到一家,累得汗流浃背,直不起腰来,但当看到牧民群众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她所有的累都忘了,只想着一定要多看一些病人,为牧民朋友们解除病痛。

  哈萨克族牧工哈比都拉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需要长期服药,每次巡诊时,罗海英总是给他带去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的药品,并作相应的检查。哈比都拉每次一见罗海英就激动地说:“罗医生,佳克斯”。

  2008年1月,为让少数民族群众过一个祥和、欢乐的古尔邦节,罗海英随医院组织的医疗小组,冒严寒踏积雪,携带心电图仪、血压计和部分药品,深入天山牧区,对8 名已出院的少数民族高危、高龄及术后不久的病人进行家庭访视和义务巡诊。每到一家,在给病人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诊断后,她都耐心地给病人家属传授家庭医务护理的基本要领,讲解出院病人的营养调节、药物服用等方面的知识。临走时,给每位病人及其家属赠送了健康体检卡和医患联系卡,一再叮嘱病人家属,如果病人出现异常情况,立即给医院值班人员打电话,医院将在第一时间内提供最及时、最周到的服务。

  身患慢支、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哈萨克族老人司马洪,是该团医院的老病号,每次住院,病房再紧张,罗海英都要找到院领导,想方设法给老人找一间小病房,满足老人的需要。2008年5月10日,老人因受凉引起发热、下肢浮肿、肺部感染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病情危重入院。为此,罗海英给病人检查、会诊,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并向老人的家人耐心地解释病情,还到食堂预订民族餐。经过10余天的精心治疗,老人终于闯过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难关。当病人出院时,老人的女儿万分感激地说:“谢谢你,是你把我父亲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畜牧连80岁托尔汉老人,因患肺心病、高血压病多年,今年4月的一天,他突然发病,送到医院时,呼吸困难,心跳微弱,发生抽搐,生命危在旦夕,罗海英立即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抢救,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转危为安。

  2009年6月17日,十三连回族职工李红江,突发心前区疼痛来到医院,入院时,李红江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塞。罗海英果断地指挥医务人员紧急抢救。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终于将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在采访结束时,罗海英深有感触地说:“从医25年来,我习惯了抢救患者忙到深夜,习惯了三更半夜被急诊电话惊醒。”

  罗海英用一颗爱心和精湛的医术为各族职工群众热心服务,用爱心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