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说,他们这代人,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非常深,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魄,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样的精神和信心鼓舞着李登海一路走过来。李登海从1972年就开始做玉米高产研究这项工作,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条路不那么好走。开创一个中国玉米高产的道路不容易,必须发奋图强,努力拼搏。开拓玉米高产道路,成为李登海人生的重要课题。
玉米能不能通过杂交达到高产,这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但在三十几年前,中国却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当时的玉米亩产不超过100公斤。1972年,在后邓村农科队工作的李登海从一本资料上意外得知国外的玉米亩产最高已达1250公斤,高出我国产量的近十倍。这个巨大的差距,激发了23岁的农村青年李登海的梦想,他暗暗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民也能办到!要自力更生,要让中国的玉米产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年轻的李登海正是靠着这股神圣的民族责任感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开始了他的玉米研究之路。他和他的伙伴们,身背萝卜丝咸菜和猪大油来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的海南岛开垦荒地,进行加代繁育。从1972年开始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李登海培育出了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7次创造和刷新了夏玉米高产纪录,开创了我国高产玉米育种栽培紧凑型的发展方向,为祖国的黄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李登海说,要想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拓中国玉米高产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新品种的出现;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借鉴别人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股不认输、不服输的坚持精神。
这位玉米地里成长起来的农民科学家,为了让祖国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在紧凑型玉米攻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始终坚守着一切为了祖国的目标,锲而不舍地进行创新研究;在由平展型玉米到紧凑型玉米再到超级玉米领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过程中,李登海都贡献出非凡的精力和智慧。
李登海说:人生所追求的科技创新永远是无止境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大的奖赏,科研成果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人生最美好的。现在的李登海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依然和年轻人一样每天忙碌在玉米地里。李登海说,前半生他为国家贡献了1000个亿,他希望后半生还能再为国家贡献1000个亿。现在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再次刷新由他保持的世界夏玉米1400公斤/亩的高产纪录,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中国民族种业的强大再作出新的贡献。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