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昌是肇庆市农业系统首位研究员,最年轻的科技拔尖人才,最年轻的省人大代表。短短十年,他主持参与研究出九个国家、省审定新品种,为全省农民创造出超过35亿元的经济效益……他被誉为肇庆土地上的“杂交水稻王子”
新华网广州5月9日电近日,我省成为缺粮大省的消息让广东人民皱起了眉头。
据《西江日报》报道,然而在肇庆,却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杂交水稻专家,埋头苦干十年,殚精竭虑探索,主持参与培育出九个国家、省优良品种,为肇庆乃至全省农民增产增收作出巨大贡献。他就是李新昌,我市农业系统首位研究员,曾是最年轻的科技拔尖人才、最年轻的省人大代表。
在肇庆广袤的农田里,每100亩水稻有8亩是他培育推广的优良品种,每年为我市农民创造种粮价值达1亿元以上,累计为全省农民增收超过35亿元。
为农民增收35亿
1995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学本科毕业,年仅23岁的李新昌被分配到肇庆农科所,并安排到水稻育种课题组工作。作为重点院校毕业的“科班生”,他没一点架子,到农科所第二天便请缨下田育种。破旧简陋的办公条件,每月400余元的微薄工资……,这一切,并没阻碍李新昌探索的步伐。
由于选种育种本身就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每个新品种从培育、杂交到最后的审定,至少需要7年。因此,李新昌习惯性地把选种育种的13年分为打基础、出成果两个阶段。
1996年开始,李新昌就承担了省农业厅杂优站下达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种任务。自此,他的研究热情一发不可收。
直到2001年,李新昌的第一个研究成果问世,优优8821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在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随后,成果接踵而来,中优229、华优229、培杂268和粤优239、中优238、博优263、华优238、华优638等8个品种分别于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通过了广东、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这些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省农业生产中,目前在广东省每年种植面积达70万亩,每年为农民创造种粮价值达3亿元以上。其中每年为肇庆市农民创造种粮价值达1亿元以上,累计为广大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
市农业局负责人这样评价李新昌:探索一小步,时间一大步。对于搞育种选种工作的科技人员来说,能在短短13年时间里,选育出如此多的成果,实在不可思议。
默默耕耘荣誉接踵来
1999年12月,才27岁的李新昌被破格提拔为农艺师。
2000年6月,肇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其“肇庆市拔尖人才”荣誉称号,年仅28岁的李新昌成为最年轻的科技拔尖人才。
2008年4月,李新昌成为肇庆首位农学研究员。
不同的职称,一样的精神;不同的荣誉,一样的崇敬。
在李新昌简陋的办公室里,最惹眼的莫过于两大叠近一米高的专业书刊,整齐如豆腐块。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时刻要充电,与时俱进。他的科研成果《夜公细胞质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与应用》获得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航天育种优质水稻新品种华航1号的推广应用》获得2003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科研成果《优质、抗病丝苗型恢复系R238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于2006年获得肇庆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不打麻将,不爱逛街,不爱运动,唯独与水稻杂交有关的话题能令他精神。同事们都知道,李新昌谈起选种育种话题时总能滔滔不绝,精辟入理。
2002年李新昌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被华南农业大学录取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并于2006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据统计,短短13年时间里,李新昌先后在《广东农科》等权威专业杂志发表17篇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省级农业推广奖2项和其他奖励11项,获得国家或省、市级荣誉称号6项。
2002年,作为科技人员当选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本届肇庆市最年轻的省人大代表;同年被聘为肇庆市科技专家库专家和肇庆市发明学会理事,后来被聘为肇庆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得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共同授予的“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当选为中国共产党肇庆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提拔为肇庆市农科所副所长……
李新昌任代表5年时间,已领衔提出议案1件,建议16件,参与提出议案和建议64件,当好平民百姓的代言人。
李新昌每年无偿送给贫困农户的种子达到500公斤,这些成本为5000元的良种可为农民创造15万元的收入。
展望未来,李新昌豪情满怀。“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不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这首诗歌正好印证了李新昌勇攀高峰的踌躇满志……待到稻花烂漫时,他在田中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