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访谈
试点!给我一个最穷的村
时间:2013-06-25 07:55:06来源:作者:赵龙
桃花还没谢的时候,浙江那边订桃子的电话就来了!记者近日来到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村民杜忠志刚挂上电话,就乐呵呵地招呼记者参观他的桃园。

  这,多亏了赵老师!没有他,我还在种一块钱三斤的桃子。现在种的是日本有机水蜜桃,8块钱一斤,一年纯收入20万元!60岁的杜老汉一手抱着孙子,一手指着漫山遍野的桃子对记者说。

  老杜说的赵老师,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三农人物、镇江农科所研究员赵亚夫。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戴庄村两位农民务农致富的故事,杜忠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发生在老杜身上的变化,是戴庄村2800多村民齐奔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精彩缩影。

  2003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市委领导找他谈话,问有什么要求。这位搞了一辈子农业科研的老人主动请缨:给我一个最穷的村搞试点,我要让农民不离开土地就能赚到钱。当时,整个镇江最穷的村就是戴庄。

  当时社会上流行两种观点,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要靠老板,但工商资本下乡,回避不了与民争利的问题;二是培养职业农民队伍,这又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两条路一时都走不通,而赵亚夫的想法是,带领戴庄村680人的现有3860部队(指妇女和老人),闯出一条农业现代化新路。

  戴庄人均有五亩地,空气好,土壤干净,几乎没有工业项目,赵亚夫决定把方向锁定在有机农业。一开始,他在村里开有机农业培训班,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下去,结果开班时只来了4个人。当时村民都不懂什么是有机农业,都以为是来推销有机化肥的,没兴趣。赵亚夫说,那就搞示范户,自带伙食住进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两年下来,示范户种有机稻发了财,其他村民于是都跟着种起了越光大米。一年后,他又在村里搞了一座有机桃示范园,挂果时村民偷摘了几个一尝,就追着他问:你这个桃子是用糖做肥料的吧,这么甜?赵老不但不阻止村民偷桃,反而把130亩桃园全部无偿分给村民,又培育出一个远近闻名的有机桃产业。

  有机稻、有机桃、有机草莓、有机蔬菜今天的戴庄,有机农业让全村实现人均纯务农收入12500元,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赵亚夫带领的平均年龄达57岁的3860部队。在此基础上,赵亚夫又牵头组建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把全村有机农业资源打包,注册野山小村品牌,全面对接省内外商场超市。

  光靠农业种植解决不了增收问题,但农村发展二三产,一定要依托一产,才能让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今年全国两会上,赵亚夫作了《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务农农民》的发言。总书记在听完后认为,戴庄农业合作社的模式,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特点,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求对戴庄模式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从北京一回来,赵亚夫就马不停蹄到各个乡镇调研座谈,一个复制戴庄模式的大规划新鲜出炉用5年时间,辐射戴庄周边的4个村,人均收入再增加1万元,达到农业现代化人均2.3万元硬杠杠。镇江市也决定,在每个区县选择一个村做试点,在全市范围推广戴庄模式。

  看着果实满枝的桃园,赵亚夫对记者说:一直干到干不动那天,我要力求找到一条路子,让中国的农民不离开土地、不离开美丽的乡村,就能赚到钱,过上好日子。

  这,就是以土地做伴、以农民为亲,从事农业科研实践近半个世纪的一位七旬老人的中国梦。(记者 吴剑飞 董超标 王世停 通讯员 夏 永)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