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访谈
惟愿苍生俱饱暖 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时间:2013-08-19 00:22:55来源:作者:张三
他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他不仅为解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更为世界和平与进步树立了丰碑;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成就等身、荣誉光环无数,但他淡泊名利,最钟爱农民科学家这一朴实无华的称呼。

  半个世纪以来,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对中国甚至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记中,袁隆平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专注田畴、饱暖众生的实践符号,更升腾为一种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民族精神。

  投身育种终不悔

  今年湖南大旱,温度降不下来,白天温度超过35℃,花粉容易被杀死,如果10号之前再不下雨,水稻的产量就要受影响。8月初的湖南长沙,骄阳似火,气温高达40℃。虽然已经是83岁高龄,但让袁隆平魂牵梦萦的还是田里的稻子。

  30岁时的袁隆平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他说:悲惨的情景对我触动很大,刺痛我的心,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这是驱使我不断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重要原因。

  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始终向权威挑战,走向了对杂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1970年11月,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里发现了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的3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经袁隆平确定,这是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开启了杂交水稻神秘王国的第一扇窗户。

  以此为突破口,袁隆平五年一步一个脚印,攻克了五道难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提高了选择概率;1973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南优二号,攻克优势关;1975年,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人。

  袁隆平曾在《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一文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95年,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而这正是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在海南三亚制种基地奋战9年的结果。我国的杂交水稻又取得新突破: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领先世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