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小额贷款拓宽农民致富路
时间:2009-10-30 09:06:3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1月23日下午,河北怀安县第三堡村,农户自立服务社小额信贷服务站。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挤满了村民,外面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地冻天寒,但是房间里却洋溢着温暖的气氛。这是第三堡村每月一次的农民小额贷款培训例会,已经贷过款的村民在这里学习更多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解决疑问;没有贷过款的村民在这里了解信贷知识,办理贷款申请手续。

就是这个小小的信贷服务站,让第三堡村81户人家得到了贷款,根据信用的积累,贷款额从1000元到10000元不等,这些村民现在大部分都能贷到7000元了。这些钱让农户们盘活了自家的生计,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大伙儿很愿意参加这个培训班,交流一下彼此的致富经,也互相帮助解决一下困难。同时我们每个月也选在这个时候收放贷款,方便大家。”负责培训的信贷员甄巨林抽出身来说,然后立刻又被众人围了起来。每次例会,都会有许多“新手”来接受培训、申请贷款,所以甄巨林一方面要应对他们的咨询,一方面要在例会后负责现场放款和收取部分还款。

第三堡村的这个场面只是怀安县实施小额信贷支持农民致富的缩影,而怀安县又只是13个同样的国家贫困县的缩影,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实施十几年来,在这些县累计向50多万农民发放小额贷款近3亿元,这在农村金融建设方面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对现有的农村金融业务的一种补充。目的只有一个:在资金的循环利用中让更多的农民因为有了这部分可支配的资金而走出更宽阔的致富路。

创新管理模式 降低信贷风险

提起小额贷款,人们总会自然想到抵押物,但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改变了这个套路。只要有5户组成一个组,达成5户联保,培训合格后填申请表即可贷到款。这样既简化了手续,又降低了资金风险。

“我和另外4个姐妹组成了一组,共同填了申请表,每个人贷到了7000元,手续很方便,也不需要其他的担保了。有了这笔钱我就可以做点小生意,这真是很大的帮助啊!”刚拿到钱的肖喜芳满脸喜悦。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的主要目标人群就是像肖喜芳这样的,现有农村金融信贷无法普及到但又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由于中国扶贫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所以用来发放贷款的8000多万元资金都是筹集来的,其中社会捐款占17%;当地政府扶贫资金占37%;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批发资金占46%。

资金的筹集没有连续性,但是如何保证这笔钱能够可持续地为农民服务呢?一方面要保证资金循环快速而正常,还款率足够高。另一方面要能够收取一定的用管费以保证日常支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扶贫基金会多方面创新了管理。

在项目区成立直属的小额信贷操作机构(即农户自立服务社),完善了治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小额信贷项目一律采用整贷零还,即每月还款(从贷到款时三个月起),像银行的信用卡一样。这样不仅农户还款更灵活,而且也使信贷资金流动性增强,同样数量的钱可覆盖更多的农户。

而现在,随着摩根大通银行的慈善资金、渣打银行的贷款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注入,小额信贷项目一直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局面得以缓解。“我们通过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来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资金的支持,让他们有机会过更好的生活。相信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主任刘冬文告诉记者。

开拓农户思路 增加创收途径

“如果没有培训,我还真想不到该搞点什么副业,供孩子上学。”第三堡村村民杨翠平由衷地说。2006年9月她听说县里开展了小额贷款项目,不需要抵押,只需要5户联保,而且免费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于是去参加了培训,想到了去买台压面机去卖面条。5天后她得到了第一笔贷款1500元,这笔压面机的本钱7个月就全部收回来了,每月这方面的收入稳定在400元左右。“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我们一家对未来也有了更大的信心。”杨翠平高兴地说。2007年11月,她顺利进入二级客户,可以获得7000元贷款了,她用这笔钱和丈夫一起销售土豆,一个多月收入就有5000元。“眼下要过年了,我想让丈夫出去学习制作春联的技术,充分利用得到的贷款,挣更多的钱。”杨翠平满怀希望地说。

这种“信贷业务+农民培训”的项目模式,是对小额贷款项目的一种创新。在给农户提供小额信贷的同时,还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培训,比如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市场信息等。

各县服务社中,都有专人负责农民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是利用每月召开例会时培训,有时候也把邻近的几个村集中起来针对某一项种植或养殖问题统一培训。

“如果只是给他们提供资金,他们有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项目,即使选择了也不一定能成功。培训能拓宽市场信息渠道,提高农户项目的成功率,并使农户贷款的发放和回收过程高度透明化,可以大大减低贷款风险。”刘冬文说,“通过每月的例会制度还可以促进当地农户的相互沟通和支持,有利于村风文明及和谐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