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整合
时间:2009-10-30 09:07:1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还应当通过政府调控、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调整部分工业产业的产品品牌结构,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当前迫切要解决的一个共性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建设新农村需要巨大的投入。有专家估计: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建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个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4900元,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完成上述建设目标,以15年为预期。2005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为2万多亿元,如果从城市支持农村着眼,每年拿出其中10%%的基础设施建设费,就有2000多亿元。按这一投入比例,15年就能投入3万亿元。再加上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并适当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是完全有可能完成预期目标的。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上述项目外,更重要的还有农田水利建设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大量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据统计,全国18亿亩农田,有效排灌面积仅8.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5.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5.42亿亩。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排灌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个百分点,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据财政部统计:按照2003年改造1亩低产田需投资382元的标准计算,尚需改造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要投资3000多亿元。上述两项合计,又需投入8000多亿元。这些钱从哪里来?

  要明确农民创造财富付出的劳动是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源”。这个数量是巨大的。因此,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投工投劳。完全靠国家包下来,是不现实的。这个道理要向农民讲清楚。解放初期,我国治理淮河、海河、黄河,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成很多宏伟的工程。这个宝贵经验不能丢,但要根据新形势、新时代的特点,找出适当的运用办法。

  要从上到下进行认真的行政管理改革,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大力压缩党和政府的执政成本、管理成本,把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挤出更多的钱来投入新农村建设。近二十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是靠公共财政支撑,今后应调整到以农村为重点。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3200多亿元,用在农村发展上的支持资金虽然比过去有较大的增加,但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今后应当加以调整,使农村发展的资金比例适当增加。

  金融政策、贷款投入结构要做大的调整。最起码的要求,农村金融要搞活,不能再把农村的资金向城市倒流。目前国有银行系统的贷款投放,90%%以上都用到了城市,而占有经济总量40%%(包括县以下二、三产业)、人口60%%的农村仅占用了6%%~7%%。中国银监会强调,银行业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市的金融机构怎么支持、怎么落实,我省各金融机构应该创造性地工作,拿出新举措,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

  还应当根据目前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可通过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则调整部分工业产业的产品品牌结构,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我们要抓住产能结构调整机遇,发展安徽乡村新产业。

  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有一个基本的指向,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这就是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最终决定新农村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从全世界范围考察,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最初阶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另一种是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更新一批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又使农业机械主导和生物技术主导两种模式相互交织,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结合、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崭新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选择和培育了更加新型的品种资源(如超级水稻、矮秆小麦、转基因棉花等),节约了土地和水、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在更广阔的领域提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和前景。总之,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但二、三产业要立足于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所以,新农村建设搞得好不好,关键是有没有新型的现代农业,有没有新型的强大的现代农村生产力。基于此种考虑,各地在选择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或“切入点”上,应把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生产力当作首要任务。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