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我省今年气候异常和病虫害发生趋势,四川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提出,要充分利用我省部份地区的光热资源,在抓好水稻等大春作物生产的同时,及早谋划,加强再生稻生产,以提高全年水稻的总产量,确保我省粮食丰收。
加强再生稻生产 提高四川水稻总产
再生稻以其独特的省种、省工、节水、日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早已被作为救灾补欠措施应用于水稻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科研单位和农业推广部门先后开展了强再生力品种筛选、再生稻生理生态、栽培丰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水稻生产上曾出现过再生稻高产典型田块。杂交水稻成功育成并应用于生产后,促进了再生稻研究与进步,再生稻生产技术不断发展,1988年四川再生稻面积达421万亩,占全国再生稻面积的68%。到1995年,全国再生稻面积达1500万亩,以后逐步萎缩,但再生稻在四川省东南部已成为一种稳定的耕作制度,常年蓄留面积在350万亩左右,是全国再生稻面积最大的省份。近10年来,由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资价格不断攀升,稻谷价格持续低迷等原因,农民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对再生稻生产的重视程度下降,再生稻收割面积与蓄留面积差距增大,再生稻单产徘徊不前。在目前四川省水稻面积3000万亩,单产提高缓慢的情况下,利用已储备的再生稻技术,加强再生稻生产,提高水稻总产,对2012年四川完成增产粮食100亿斤意义重大。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各级领导参考。
一、挖掘再生稻“三大”潜力
1.面积潜力 2008年四川蓄留再生稻389万亩。按四川东南部热量条件,配合选择生育期适宜的杂交中稻新品种,除目前泸州、宜宾、自贡、内江、广安、达州等六市的适宜区面积400万亩,次适宜区面积100万亩外,南充、遂宁、资阳、乐山等次适宜区还有面积100万亩。也就是说,四川蓄留再生稻面积可达600万亩,仍有200~250万亩的发展空间。若按亩产稻谷100公斤计算,可增加稻谷产量2.0~2.5亿公斤。
2.单产潜力 2008年,四川蓄留再生稻亩产仅97公斤,与现有储备的再生稻技术亩产200~250公斤差距较大,再生稻产量潜力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主要是通过均衡增产和技术增产实现。均衡增产是指提高认识、选好品种、施足促芽肥,促进现有适宜区产量仅几十公斤面积的再生稻单产得到提高。技术增产是指通过严格选用强再生力品种、大力推广旱育秧、规范化栽插增加基本苗、氮肥适当后移健壮个体、早施重施促芽肥育壮芽、见芽收割头季稻抗旱促发苗、高留稻桩保安全抽穗开花、综合防治病虫等丰产技术,大幅度提高再生稻产量。如果通过均衡增产和技术增产,将四川现有适宜区再生稻单产提高到150公斤,按2008年面积计算,每年可增产稻谷1.95亿公斤。
3.品质潜力 再生稻生长期的气象条件与中稻不同。中稻生长期气温由低至高变化,抽穗灌浆期高温干旱,昼夜温差小,灌浆速度快,稻米垩白粒率高,垩白度大,米质较差。而再生稻生长期温度由高至低变化,其灌浆期昼夜温差大,特别有利于灌浆,加上再生稻千粒较中稻小,所以再生稻的稻米一般要优于中稻1~2等级,价格比普通稻米高20%左右。重视再生稻生产,在稳步扩大面积的同时,不断提高其单产,通过稻米加工企业收购加工,开发优质再生稻米品牌,不仅有利于延长产业链,促进稻米加工增值,而且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再生稻生产和产业发展。
二、严把“三大”技术关
1.选用强再生力杂交稻新品种 高产优质强再生力杂交中稻新品种是再生稻生产的基础。再生稻来源于杂交中稻茎秆休眠芽,选择杂交中稻品种时,除考虑中稻产量、品质和抗性外,还要再生力强。根据川东南生态条件,头季稻和再生稻齐穗期应分别在7月10日和9月10日以前,综合考虑两季产量,准两优1102、冈优1577、特优航 1号、B优827这4个组合抗倒性好、生育期适宜、两季总产较高,可作为再生稻生产的主推品种。冈优188、宜优2239、II优498、Q优6号、II优084、II优7号、II优7954、宜香1577、II优602共9个组合的抗倒性好、两季总产较高,但由于其头季稻生育期偏长,致使再生稻生育期偏迟,如果采用旱育秧早播中稻,结合中苗早栽,可将中稻熟期提早5天左右,这些品种也可以作为蓄留再生稻的主要品种。
2.早施重施促芽肥育壮芽 再生稻穗分化开始于杂交中稻灌浆期,因品种特性有早有迟;休眠芽开始伸长于杂交中稻蜡熟期,此时杂交中稻籽粒灌浆已完成70%左右,上部叶片生产的光合产物除继续供杂交中稻籽粒灌浆外,部分光合产物向茎鞘转移,并随籽粒充实度增加转移量也随之增多,从而促进休眠芽快速伸长。施用促芽肥,可增加杂交中稻后期叶片中氮素的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增强光合生产能力,是再生稻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四川水稻生产主推的杂交中稻属重穗型品种,促芽肥应早施重施。一般在杂交中稻抽穗后10~15天,每亩用尿素20公斤,根据当时田间水稻长势确定施肥量的多少,田肥、长势旺的田块可少施或不施,田块肥力不高长势较差的田块可多施。早施重施促芽肥,不仅可提高杂交中稻千粒重,增加中稻产量,而且可提高中稻光合生产能力,培育壮芽,增加再生稻苗数,促进两季高产。
3.高留稻桩保证安全抽穗开花 杂交中稻是再生稻的基础,要达到杂交中稻和再生稻两季高产的目的,必须做到杂交中稻合理密植,适当增加基本苗,综合防治病虫,健壮个体,形成高质量群体。再生稻是杂交中稻地面伸长节上休眠芽伸长、萌发、抽穗开花、结实而形成的一季稻谷。中稻地面各节休眠芽从伸长至成熟所需天数不同,一般规律是由下至上生育期逐渐缩短。按籼稻抽穗开花需要临界日均温23℃,安全抽穗保证率80%计,再生稻抽穗开花期日均温可在21~22℃,川东南多年气象资料分析表明,符合此气象条件应在9月上旬,也就是说再生稻要在9月10前齐穗。考虑到不同节位休眠芽生育期,四川省再生稻应主要利用中稻倒3、4节休眠芽,部分倒2、4节休眠芽。要达到此要求,杂交中稻收割时必须保留40厘米稻桩,才能保证再生稻安全抽穗开花。休眠芽需要适宜的生态条件才能萌发与抽穗开花,高留稻桩要求稻田要建立一定水层,若遇高温伏旱,还应用田水浇稻桩,防止稻桩上部失水干枯死芽导致再生稻穗数不足而影响产量。
三、落实“三大”措施
1.建立发展再生稻专项资金 要发展再生稻生产,首先要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将再生稻作为一季稻作,不要认为再生稻只是一个救灾补欠措施,更应认识到再生稻是增加稻谷产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省政府建立再生稻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再生稻发展。专项资金可用于再生稻技术研发与培训、强再生力新品种推广补贴、再生稻关键技术促芽肥补贴三方面。四川若按600万亩每亩补贴50元计算,需建立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如果分期发展,2009年400万亩、2010年500万亩、2011年600万亩,则3年应分别建立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2500万元和3000万元。
2.加强再生稻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技术研究 四川要加强再生稻生产,近期主要是利用现有储备技术提高适宜区蓄留的成功率和促进平衡增产,同时考虑向次适宜区发展200万亩,分阶段稳步推进。再生稻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建议四川省组织有关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联合攻关。一是加强现有品种再生力鉴定,筛选出头季稻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再生力强的杂交稻新品种,明确再生稻区适宜的主推品种,解决再生稻生产品种多乱杂、技术难于统一实施的问题;二是挖掘强再生力水稻有利基因资源,有目的配组,加快选育再生力强、两季产量高、品质优、多抗、熟期配套的杂交稻新品种,以满足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对不同熟期的需求;三是针对再生稻生产存在的死芽率高、苗数不足、同一技术条件下不同田块不同地区发苗不平衡、再生稻成熟不一致等问题,研究增强中稻后期根系活力和光合作用,促进休眠芽健壮生长的技术。还要研究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稻株生理平衡,促进再生稻早发苗、快发苗、均衡发苗,提高休眠芽成活率,再生稻成熟一致的配套技术;四是科研和教学单位应在四川省农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与再生稻高产创建和高产示范,形成几个高产典型县或区,以带动全省再生稻生产的发展。
3.加强对四川再生稻生产的组织领导 加强四川再生稻生产,要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发动,做好宣传,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民对再生稻生产的认识,自觉发展再生稻生产;二是在政府领导下做好再生稻生产发展规划,与农业部的规划对接,争取农业部的支持。同时坚持适宜地区优先发展、次适宜地区稳步发展的原则,适度扩大再生稻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再生稻生产发展;三是严格技术培训。采用会议培训、现场培训、办墙报、发放技术资料和电视广播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把再生稻关键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让广大稻农掌握并能运用再生稻关键技术;四是中稻移栽后在做好中稻田间肥水病虫管理的同时,提前做好促芽肥尿素的储备工作,保证在7月中旬施促芽肥时有足够的尿素供应,为休眠芽早发多发奠定基础;五是根据川东南各地市州生态条件,将面积、成功率、单产等指标分解到市或县,并明确责任,纳入目标考核,惩奖结合,以此促进再生稻生产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熊 洪 研究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