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四川省江油市小麦亩产创590公斤历史新高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09-12-23 10:04:52来源:作者:山峰

    编者按:依靠科技, 创建高产典型,大面积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栽培技术模式,不仅能将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还能有效地带动大面积粮食增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继2008年我院与地方合作,在宣汉县创造了亩产1181.6公斤的四川和西南地区玉米最高产记录;在广汉市创造了亩产853.7公斤的全省水稻最高产记录。今年我院又在江油市创造了小麦亩产591.9公斤的西南麦区小麦高产历史新记录。这些高产记录的创造,充分展示了我院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产量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江油市小麦高产创西南区历史新记录

“5.12”汶川大地震对江油、绵竹等县(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地削弱了我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了恢复和提高灾区农业生产水平,实现灾民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和灾区社会稳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依托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程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在江油市大堰乡开展小麦成果中试及高产创建活动。

2009年5月20日,四川省农科院邀请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单位的领导和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绵阳市农业局等单位的专家,对核心示范区(泉水村六社)的小麦进行现场考察,并选择2个代表性田块进行了实产验收。验收结果,2个实收田亩产分别达到579.3公斤、591.9公斤;核心区132.6亩平均亩产达到488.2公斤。

591.9公斤的亩产,创造了西南麦区小麦高产的新记录,验收组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工程院院士于振文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研究员,随即发来贺电表示祝贺,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媒体也做了及时报道。

二、取得重要突破的措施与经验

江油市小麦高产之所以能够取得突破,有三条十分重要的措施和经验:

1.选好对路品种,实施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品种繁多,但品种之间差别很大,亩产悬殊少则二三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川麦42是四川省小麦区试平均产量唯一上400公斤的新品种,也是农业部推荐的全国12大主导品种之一,其抗性好、长势旺、生产潜力高,在我省邛崃、广汉、蓬溪等地栽培均突破了500公斤大关。栽培上,则必须选择节本增效、省工省力的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实用技术,力求在简化、节本基础上实现高产、高效。为此,我们针对江油市丘陵区的生态特点,结合现有技术储备,选择了超高产品种川麦42,以及免耕秸秆覆盖、氮肥后移、一喷多防等先进技术,整合形成节本高产技术模式。

2.强化技术培训,精心指导实施  针对小麦不同生产环节的技术需求,通过现场培训会、明白纸、田间咨询、群众讨论等多种方式与途径,提高农民的认识和技术水平。2008年秋季江油市出现持续强降雨,对小麦备耕播种产生了消极影响。汤永禄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及时开展现场培训会,指导农民如何抗湿播种、合理用肥;面对小麦生育前期出现的干旱,他们在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三即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及时组织力量抗旱保苗;扬花期遭遇低温阴雨天气,赤霉病危害威胁加剧,他们又迅速采取一喷多防技术策略,大大减轻了危害损失。扎实的技术培训和精心的指导工作,保证了较大面积小麦的平衡发展,也创造了经过专家验收的超高产记录。

3.建立奖励机制,提高种植积极性  农民是小麦生产的主体,主体积极性的高涨才能促进大面积生产水平的提升。我们在开展技术示范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技术人员与农户达成协议,农户只要按规范化要求进行种植,则可得到一定的生产资料补贴,这种补贴额度不大,仅是象征性的。对创造出高产的农户,则给予较高的奖励。比如,亩产突破550公斤以上的农户,将获得每亩500元的奖励。

三、对较快提升我省小麦生产水平的建议

1.提高认识,启动四川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小麦是四川省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小春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000多万亩,总产550~600万吨,占粮食总产的16%~20%。小麦在四川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从2007年开始启动建设包括小麦在内的50个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在2008年首先启动了茶叶和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9年又新增了水稻、玉米等8个产业技术体系,但遗憾的是至今未启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为了加快我省小麦产业发展,强化粮食安全能力建设,建议尽快启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2.建设中试熟化基地,促进最新科技成果较快转化  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很多先进技术成果由于技术不配套等原因,没有被农民掌握而变为现实生产力。

江油市大堰乡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的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程”的重要示范基地之一。正是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超高产品种和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才创造了西南区小麦高产的新记录,也展示了丘陵区小麦生产的巨大潜力。该示范基地的建设,将为江油市乃至整个川北地区小麦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建议在全省主要麦区,建设8~10个具代表性的小麦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开展中试熟化工作,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

3.加快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强化技术咨询服务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农民对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的需求愈加迫切。但另一方面,传统的技术传递与服务方式并不适应现实生产的需要。建议如下:

(1)鼓励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深入基层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同时,要调动基层技术人员参与科技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2)强化各种技术服务体系或模式的协作与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服务潜力。传统农技推广体系、涉农企业、科技服务组织、农业技术协会、种植大户等,各有其优势与不足,通过一定的利益机制,实现多形式的协作,最终发展融合形成适应新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汤永禄 博士研究员)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