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四川省“十一五”农作物育种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时间:2009-12-23 10:04:54来源:作者:大山

    2009年6月11日,四川省“十一五”农作物育种攻关中期评估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就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优质高效专用抗逆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育种共性技术研究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三大类项目19个课题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各课题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阶段性目标,部分课题超额完成任务,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组从保证我省粮食安全、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凸现“川种优势”角度出发,重点开展了主要粮油作物超级种培育和优质高效专用抗逆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经过三年的联合攻关,选育出大批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为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品种保障。

三年来,攻关组共育成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27个,其中:水稻52个,玉米39个,麦类34个,薯类11个,油料38个,蔬菜21个,果树7个,茶树1个,林竹3个,饲草7个,桑树2个,棉麻12个;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43项,其中,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4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授权专利8项,获品种权71项;形成技术标准、规程44部;发表科研论文1327篇,出版专著58部。新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一、粮油作物优质育种取得新突破

水稻:育成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川香8108、内香2550达到国颁二级优质标准,另有2个组合川香178和川优717待审;川优9527、D优158、川江优527、泸香615、内香2924、内香8518、宜香527、宜香2239等13个新品种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三级。

玉米:高产优质饲料杂交种华氏3号、绿单50、确良玉128、川单416、正红311等5个品种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小麦:绵麦42、川农25、良麦4号、川育21、内麦11、西科麦3号、川麦52、绵麦185等20个品种,抗条锈病,达中筋小麦标准。绵麦45、昌麦26抗条锈病,达弱筋小麦标准。川麦49籽粒戊聚糖高达10.97%,显著高于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其它品种。

薯类:川薯73、绵薯8号、川薯20为优质食用型甘薯品种,分别较对照增产22.82%、 11.57%和10.81%。

油料:23个双低三系和4个双低二系杂交油菜新品种种子芥酸含量、商品菜籽硫苷含量达国颁双低油菜标准。

二、粮油作物抗病、超高产育种成效显著

水稻:金优527、D优202、一丰8号(K优2527)、黔优2058、川江优527、K优52、II优498、宜香305等18个品种达到8%以上超级稻增产标准。其中,金优527、D优202、一丰8号(K优2527)、黔优2058等4个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

玉米:川单428、川单418、荣玉33、东315、隆单8号、正田1号、绵单12、圣玉6号、金玉308等21个突破性杂交种分别通过四川省和国家审定。其中,比对照增产15%以上超高产杂交种2个,增产10%以上高产杂交种9个,增产8%以上突破性杂交种10个。 

小麦:川农26、川育20、川麦48、绵麦1403等8个品种,高抗条锈病,达超高产品种标准,通过四川、国家审定。绵杂麦168是第二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小麦品种,品质指标全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薯类:超高产兼用型新品种川薯164鲜薯较对照增产14.9%、淀粉增产17.6%。中熟、中蔓型甘薯品种川薯59贮藏性好,适宜作为鲜食和食饲兼用品系在我省甘薯主产区推广应用。马铃薯川芋10号较对照川芋56增产35.06%,抗晚疫病、抗退化,是鲜食及加工综合性状优异品系。

油料:川油39、蓉油14等20个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川油36、蓉油16等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新育成品种的产量、含油量和综合抗性比“十五”育成种均有极大改进,省区试极端最高亩产282.7kg,最高含油量46.63%,对菌核病中抗以上和抗倒伏力强的品种数较“十五”有显著增加。大豆突破性品种南豆12耐荫性好、抗倒力强、丰产稳产性好,已被推荐为农业部主导品种。高蛋白南豆14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0.84%,含油量16.81%,抗病毒病和抗倒伏力强。高油品种贡豆16含油量高达20.19%,蛋白质含量43.52%,抗倒伏,耐旱。

三、优质、高产经济作物育种进展良好

蔬菜: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或省审定蔬菜食用菌新品种21个(15个通过省审定,6个通过国家认定)。2009年育成并过省审定品种16个。育成比对照增产20%以上的突破性新品种7个,其中川绿一号、 川辣一号、成豇五号被推荐为全省重点推广品种。

果树:椪柑“中岩早”、甜樱桃“红灯”和“巨红”、芒果“马亚”、“金煌”和“金白花”、“椰香”等7个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特早熟椪柑“中岩早”具有早熟、大果、优质、少核等突出特点,比普通椪柑早熟25-30天,是目前国内外最早熟的椪柑新品种,创新性和突破性较强。

茶树:育成并通过省审定高香型茶树新品种巴山早发芽特早,萌芽比对照福鼎大白茶早18—20天,属特早芽新品种,且香气花香明显,浓郁持久,品质优异。南江11号、南江12号、南江22号、南江23号、南江26号、南江28号等12个茶树特色新品系发芽早、香气高、抗性强,特征十分明显,部分品种可望在2009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

花卉:选育出蜡梅“早红”和“变种早大花素心”、桂花“喜得贵子”、兰花“天府垂兰”、天彭牡丹“玫瑰香”、“烟雨重楼”等6个新品种。10个花卉新品种正在进行区域试验。

林竹:育成新品种15个,其中,杨树1个、竹2个、核桃6个、桉树6个。其中突破性品种3个:“南方四季杨”、“川早”和“蜀玲”。南方四季杨是我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林木良种,也是我省选育出的首个杨树新品种,标志着我省杨树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川早”和“蜀玲”是我省第一个和第二个通过人工杂交获得的核桃优良新品种,达到国家同类丰产标准和早实、薄壳指标,是四川林木杂交育种的重大突破。

饲草:选育出“川南”狗牙根、“川草引3号”虉草、“维加斯”高羊茅、“将军”菊苣、“威宁”草芦、“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雅安”扁穗牛鞭草、“阿坝”硬杆仲彬草、“凉山”芜菁、“凯力”多年生黑麦草、“黔南”扁穗雀麦等11个新品种。

中药材:育成通过田间鉴定,拟于2009年审定新品种4个:高产、优质、采花方便、早熟红花新品系“PW03-2”、川附子新品系ZYYK1、ZYYK2和 Hac02113-2。

蚕桑:采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顶交、不完全双列杂交等方法育成优质高产新蚕品种4对,包括高产优质春用蚕品种“春兰×玉帛”、春秋兼用新蚕品种“春华×秋实”、特殊用途蚕品种“蜀·黄×川·白”、强健优质夏秋用新蚕品种“夏月×秋云”。采用辐射诱变与复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新桑品种“川826”、“川桑98-1”。鉴定新蚕品种13个。

棉麻:棉花川杂棉33、川棉优2号、蜀棉4号、川彩棉3号、苎麻川苎10号、川苎11号等15个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其中,川杂棉17、川杂棉19、川杂棉20、川杂棉33、川苎10号5个品种达到突破性新品种的标准。育成已通过省级区试、生产试验和田间技术鉴定的待审定新品系/组合7个;育成参加国家、省级区试新组合/品系48个。

四、育种攻关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品种资源:从国内外收征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薯、棉花等基因作物资源4494份,翻种更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薯、棉花等作物基因资源7799份,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评价鉴定出优质、抗病、抗逆、高配合力等作物优异资源163份,向攻关组育种家提供资源各类农作物3000余份(次),针对作物育种攻关重大关键难题,发现和标记了一些作物重要功能基因10个。成功创制出一批具有重大育种应用前景的作物新材料, 7份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2种新方法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抗性鉴定:成功监测出四川小麦条锈病菌群体对Yr17、Yr41等田间新释放抗性基因的毒性增长,明确了Pi-kh、Pi-9(t)、Pi-km、Pi-z5等抗稻瘟基因和Yr 5、Yr10、Yr15、YrSU、Yr26等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对509个水稻、小麦品种进行了抗稻瘟和抗条锈基因型测定,获得了近300份抗源材料,并提供49余份供育种单位使用。对50000余份(次)水稻、240000余份(次)小麦、656份(次)棉花F2、F3和其他低世代材料进行了抗性筛选或鉴定。完成了2000多份(次)四川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和棉花区域试验材料的抗性评价。对生产上广泛栽培的581份(次)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品种进行了抗性丧失监测,发现了品种抗性丧失新趋势。

信息服务:采用J2EE技术构建了国内第一个四川育种攻关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scyz.org.cn);建立了四川育种攻关综合数据库;《作物育种信息》出刊36期,编译报道国内外最新育种技术、育种方法、育种动向和科研进展信息1780多篇,约130万字;《四川育种攻关动态》出刊36 期,报道四川省育种攻关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 48篇;完成了《四川省水稻育种态势研究与分析》报告。

区域试验:组织开展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棉花、马铃薯、甘薯、大豆八项主要农作物的区域试验、预备试验和生产试验,3年累计参试品种共有3108个,试验点次共1916个。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14个,其中,水稻40个、玉米68个、小麦33个、油菜37个、棉花11个、马铃薯4个、甘薯7个、大豆14个。

栽培技术:在我省主要农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9个;筛选出主要作物主导新品种23个;研制形成主要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14套;主导新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基地累计示范6.3万亩。

五、良种产业化稳步推进

农作物育种攻关在培育出一大批新品种的同时,也培育壮大了一批良种产业化龙头企业,涌现出国豪种业、成都市种子公司、四川西科种业有限公司、川农高科、川种种业、川单种业、正红种业、华丰种业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据统计,在全国种子企业“50强”中,四川占有5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种子企业达19家,中小型种子经营企业150多家。我省杂交稻种子交易已占全国省际间种子交易总量的40%,每年向省外售种4000万公斤左右,出口1000万公斤以上,加上省内售种,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制种农户每亩增收600多元。

六、几点建议

(一)增加经费投入,提升我省农作物育种攻关的优势地位

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心和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围绕主要农作物育种,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全省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联合攻关,使我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研究水平已跃入全国先进行列,部分居全国或国际领先水平,为保证我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继续保持我省农作物育种攻关的优势地位,提升我省农作物育种的整体水平,解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中突出问题,希望省政府加大对攻关的经费投入。

(二)加强优质、抗逆育种,适应市场需求与气候变化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总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和高温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我省育种攻关应围绕市场需求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优质、抗旱、抗高温等材料创制及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三)强化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聚合育种技术已日趋成熟。国外大型育种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在中国建立育种分公司,大举进军中国种子市场。我省育种攻关应进一步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育种优势,进一步加强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为我省农业持续增产增收提供品种支撑。

(四)推行政府良种采购,加快品种推广应用

自我国实施植物品种权保护以来,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速度显著下降,生产上很难形成优良品种的主体地位。主要原因是良种被某一种子企业独家生产经销,而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营销市场十分有限。每个县的种子经销商往往上百家,造成每个品种的种子销售量都很低。此外,种子企业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销量不大的情况下,提高单价,农民购种价格高。建议政府对高产、优质和抗病兼顾的优良品种进行收购,公共品种允许所有种子企业有偿使用,这样既可以提高种子生产数量,降低种子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又可以主导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扩大良种的覆盖面。(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办公室)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