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北京区县采访,虽然目不暇接、内容万千,但一个共同的感受是:北京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推进,已经从最初的理念探索,步入了政策的转化,进行着实践的创新,铺开了一幅全面创新强“三农”的宏伟画卷。
城、镇、村建设梯次推进
加速推进城乡结合部改造,在217个城近村庄先行实现城乡一体化,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的高度。其中海淀区北坞村的搬迁改造,被视为全市城乡一体化的破冰探路之举,融入了从市领导到全体村民的期待和智慧,形成了众多体制、政策上的改革和创新。
来到“北坞嘉园”建筑工地那天已是近晚时分,规划中的43栋高楼大部分封顶,正在二次结构装修。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5月,北坞村的1000多户村民,将全部告别低矮老旧的平房,搬进漂亮舒适的楼房。
位于西四环外的北坞村,是北京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庄之一。这个户籍人口2858人的村子里,租住农民房屋的流动人口就有2万多。过去这里几乎家家都有违规建筑,街道被挤得越来越窄,有的地方行人要侧身才能穿过。对比村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村民改善居处条件的呼声日益迫切。
2009年春节前后,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亲自带队,连续6次进入北坞村实地调研,先后召开3次专题会议,研究北坞村整治思路和改造方案,为全市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试点探路。经过村民前后19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农民自我腾退、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北坞腾退改造方案。
对于任何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的整治问题都是“老大难”,作为特大城市的北京尤甚。由于面积大、人口多、历史问题复杂,如何保证拆迁改造顺利进行,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力。记者了解到,前期推进中市里已经总结出了六条基本经验: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民的事情农民管、农民的利益农民享,确保农民自主决策、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做好宣传、说服和维稳等工作,为搬迁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筹措方面作用不可替代;四是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各部门协调配合;五是大胆改革创新,根据各村实际实行“一村一策”,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六是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正是把握这些基本原则,北京城乡结合部改造中的各种难题才得以不断破解。朝阳区大望京村户籍人口只有2998人,流动人口高达3万人,但通过采取土地储备、征地拆迁的运作模式,仅用28天就完成了1692户村民腾退搬迁协议签订和25.2万平方米房屋拆除。如今大望京村不仅盘活了近40公顷建设用地,还为城乡结合部地区正在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和启发。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开展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和所有村庄的旧村改造。市农工委同志介绍,目前北京郊区114个应编规划的乡镇中,已有86个通过审批,其他正在待批或抓紧编制规划。目前42个重点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已经明确,土地储备总投资金额高达500亿元。在旧村改造方面,全市启动改造的11个村,已经完成改造面积60余万平方米,农民累计搬迁上楼1837户,节约土地4000多亩,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2009年这些试点村经济总收入11.54亿元,农民人均所得14461元。
创意农业和沟域经济凸显魅力
单纯从农业产值和农村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看,它们难以和二三产业、城区经济相提并论,但在资源环境、生态休闲等城市必需的功能中,却日益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各种经济形态、生活工作的空间已经远远跨出中心城区,城乡经济互动互补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从一个城市大发展、快发展的角度观察,农村传统产业的提升,城市新兴产业的延伸,城乡人员交流的加速,无不需要在中心城之外寻找契合基点。北京未来发展的潜力,恰恰就蕴藏在过去被当作城市神经末梢的郊区城镇和农村。
如今北京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6000多元,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自然、体验生态,正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休闲度假的现实需求。这种变化,直接促进了北京的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转型:它不仅要满足“胃”的需求,也要满足“肺”、“眼”和“脑”的需求;它不仅可以用来吃,也可以用来看,还可以用来闻、用来呼吸、用来感受。客观实际的需求,引导着北京农业形态和功能深层次变革。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天寒地冻的季节里,竟能出产如此艳丽爽口的草莓。在昌平区的麦庄村,当左玉清把记者引进她家草莓大棚时,那趴在嫩叶丛中晶亮红艳的草莓,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在大棚操作间,记者见她先在硬塑托盘里码好20个大小一致的草莓,再点缀上三两片绿叶,然后才盖上透明盒盖。看着颜色都分外诱人,别说入口的滋味了。
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许克仲说,左玉清不仅自家的草莓好,还带动村里100多户都种草莓,自己也成了草莓专业合作社的社长。现在麦庄村已经由全区最早种草莓的村,成了全市有名的草莓采摘观光村。
从麦庄村出来,一直向西的柏油路两侧,视线之内皆是草莓大棚。许克仲边开车边介绍说,昌平区的草莓产量目前占全市产量的2/3,这条10公里长的产业带,集中了全区的草莓种植,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旅游观光功能呢。许克仲还告诉记者,2012年2月,首次选定亚洲的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将在昌平召开,届时会有60多个大会成员国的1000多名代表,来参观这里的草莓产业带,将吸引5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北京各区县,能把各种创意融入农业生产的可谓不胜枚举。大兴区的西瓜早就闻名遐迩,但他们并不满足种瓜卖瓜,还从西瓜经营中挖掘文化内涵,创意衍生出每年一度盛况空前的西瓜节、文化节、旅游节,发动农民建起了集群式西瓜采摘园区,建成了四季西瓜销售走廊。在北京饮用水源保护地,以风光生态著称的密云县不仅为本地绿色、有机农产品设计了极具想象力的地理标识,还借鉴国外大地艺术创想,在大片农地上种出了令人称奇的“玉米迷宫”、“香草乐园”。在怀柔区“北房城市农业公园”附近的围里村,一个叫吴军伶的残疾妇女,也同样能在养鸡场、韭菜棚里擦出创意的火花。别人是用笼子养鸡,吴军伶却搞了个林中放养,鸡叫林跑鸡、蛋叫柴鸡蛋。就连种韭菜,她也独树一帜,把韭菜移栽到花盆里,再给每盆韭菜配上一袋鸡粪酵制的有机肥、一把自己焊制的割韭刀,纸箱一装,网上叫卖60元一套,年年几百盆都被一抢而空。
北京农业曾经面临过很多困惑和矛盾:一方面,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所占的比重不到2%,但是基于农业特殊的功能,这又是城市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北京农业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优势,特别是潜力巨大的高端消费市场,但同时北京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过高,无论是国情还是国际农产品市场行情,都决定了不可能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扩大农业效益。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走产业融合之路,延长农业的产业链,让农民通过二三产业得到更多的增值利润。同时,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障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农保、农投、农担、农贷、农信、农基、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七农”平台,支持和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
山区经济沟域化,平原经济公园化,都市农业创意化,京郊农村经济的主体,正在发生着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城市的转型巨变。北京市农工委领导介绍说,现在北京的创意农业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创意农业公园113个,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创意农业不仅在20.8万亩设施农业园区自成规模,更在独具特色的沟域经济中光彩夺目,已经涌现出了密云县汤河沟域“紫海香堤”、门头沟妙峰山“玫瑰谷”、平谷区大华山镇“桃花谷”、怀柔区“不夜谷”等众多沟域经济发展带。沟域经济,正在把曾经“穷山恶水”的京郊荒山野沟,变为市民向往、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北京已开发的17个沟域中,共分布着214个旅游景点、318个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267个民俗游接待村,直接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户达到8668家。2009年,北京山区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18元的历史新高,具备开发潜力的164条沟域经济的贡献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
近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和经费筹集、财政投入机制,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向农村覆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社区大院里,记者看到,几名村民正围着一个LED显示屏仔细观瞧。他们看的并非影视大片,而是顺义“绿港就业快车”网络平台24小时滚动发布的企业用工信息。区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介绍说,这样的显示屏目前共有265块,分设在全区所有街镇社保所、村级就业服务站和街道居委会,另外还有6个特大显示屏被置放在6个重点镇的人流密集地带。网络平台运行不到一个月,浏览量就达8500人次,全区260家企业发布空岗招聘信息5000多条,已有2560人通过网上注册自主求职。
为建成这个“网络平台”,顺义区光资金就投入了1000万元,当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由此可见一斑。在区里看来,能否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城乡就业均等化,是关系城乡一体化成败的关键。从2003到2008年,全区累计投入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就达3.52亿元。在就业形势最严峻的2009年,高达1.46亿元,比2008年陡增一倍还多。如今顺义的就业再就业已经不存在任何城乡体制、户籍等二元结构限制,每一个城乡劳动力都能享受到均等的促进就业优惠政策。
顺义农民转移就业的成效,是整个京郊农民就业形势的真实写照。截至2009年,北京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乡镇100%建立社保所,行政村100%建起就业服务站,京郊163万农村劳动力,已有88.4%以不同形式实现了有效就业。让农民转移就业、有效就业,享有城乡均等就业政策,近年来一直是整个北京市最为关注的民生大计之一。随着大量农民就地转移成为产业工人,2009年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就占到60%,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的同时,北京农村社保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城乡均等化。腰包里的钱多了,养老、就医、子女教育因为有政府补贴,2009年京郊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增长,人均达到9141元,一年之中农户家中就增加了10万余台家电、13600多辆新汽车和摩托车。
“过去咱农民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人得羡慕咱了!”说这话的是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党支部书记谢长明。“全村没一个赋闲在家,保洁员都是外聘;大病统筹保险人手一份,60岁以上老人每月‘退休金’160元,孩子考上大学和研究生分别奖励500元、1000元;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800多平方米,电脑房、阅览室、棋牌室、卡拉OK、数字影厅应有尽有,超市、公交、医院近在咫尺……”农民“进城”不出村,政府“下乡”送服务的美好愿景在这里已成为现实。
据了解,近年来,怀柔区先后投资2亿多元,新建村级数字影厅225家、农家书屋152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265个,所有村接通有线电视、配备灯光音响等文化设施;全民健身工程350余处,配建率100%;率先实现“全民社保”,城乡居民应保尽保;为改变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卫生服务站88个、村卫生室200余个,形成了平原10至15分钟、山区25分钟的“乡村医疗保护圈”;346家超市遍布山村,农民家门口购物“随挑随选”,不出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
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怀柔区在2007年成立全市首家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基础上,2008年又在全市首推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全区284个行政村统一设置“一站五组一室”,为农民提供“一揽子”公共服务,开创了农村“接轨”城市的新模式。
在平谷区医院,记者遇到一名夏各庄镇农民正在报销医药费。他告诉记者,从2008年4月份起,参合农民在缴费同时即可当场减免报销补偿款,而过去至少需要1个多月时间才能经过几道手续拿到报销补偿。现在平谷区的24家定点医院、13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全部实现出院即报与随诊随报,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就医就诊。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北京市搭建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工作平台”,深入开展了医疗、养老、低保、就业、教育、文化、邮政等民生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城乡居民养老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统一,近郊区低保实现城乡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7%,门诊和住院补偿率分别提高到了32%和50%。
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根本改变
如果说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改善了农村民生,那么北京的“五+三”工程则是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幸福尊严的角度考虑,把过去城市才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比重向农村投入、延伸,弥合着城乡硬件的鸿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去年一年,北京投入郊区1700个村庄的街坊路硬化绿化、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等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资金即达70多亿元,120万农民直接受益。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00个村庄因此旧貌换新颜,今年底全市3950个村庄将全部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北京从2006年启动的“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仅市级财政就直接投入了23亿多元。现在的京郊,村路上亮的是太阳能路灯,农家睡的是节能吊炕,烧水做饭用的是沼气、统供秸秆气化,新能源已经率先走进农家小院。
“我一个人住着90平方米的两居室,每月400元养老金,冬天有暖气,做饭不烧柴,上厕所有卫生间,生活这么方便,病都少了。”2009年12月22日,密云县蔡家洼村的农民新村里,75岁的刘秀云说起现在的生活,一脸的知足幸福。
蔡家洼是密云13个旧村改造试点之一,农民新村已建成29栋住宅楼,大部分村民从矮小的石头房搬进了明亮的新楼房。现在这里交通、商业设施完善,连路灯都是清一色的太阳能。
地还是原来的地,人也还是村里的人,为什么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村支部书记王大林说,主要是因为他们跳出陈旧思维方式,主动争取实现城市化。近年来,蔡家洼把2万多亩的山场、耕地和旧村宅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分成了生活居住区、国际酒庄餐饮区、新兴工业园区、果树采摘区、沟谷旅游区等多种功能区域,不仅使土地效益实现收益最大化,而且通过招商引资、参股入股等方式壮大村集体实力,把村庄的基础设施提升到城市化水准。同时,村里还把磨豆腐这一传统技艺做成知名产品,每天能把5万斤豆腐、2万斤豆片卖到400多个社区网点。
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让北京农村的面貌发生着巨变,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知不觉地和城市接轨。平谷是较早在全市实行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的郊区,为了发挥农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区里规定凡是在哪个乡镇、村庄发现垃圾乱堆乱倒的,只要举报者用相机拍下来,发送到区政府网站,每条立即给予现金奖励。同时当地乡镇领导的手机马上就会接到督促整改的限期通知,如果10天内不予整改,网上就会给予红灯警告,还要在区电视台上进行公开曝光。这个措施实行后特别见效,现在平谷的农村已经很难见到乱倒垃圾的现象了。
农民有了愿望和动力,才能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好,朝阳区高碑店村有古色古香的古典家具一条街,金碧辉煌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记者来到这个如今在国外都有知名度的城中村时,竟然一点进村的感觉都找不到。
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村虽然距离天安门只有8公里,但2003年以前却是村民自己都不愿进出的环境脏乱村。这个时候,乡里给高碑店派来了一个叫支芬的女书记。在挨家挨户听取村民的意见后,村领导班子下决心首先从整治脏乱环境入手,恢复高碑店千年文化古村的风姿神韵。河宽了、树绿了、路畅了,高碑店有了生机,于是村里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等优势,沿河建起了古旧家具商业街,过去的垃圾场变成了一座明清古典家具城。2006年,村里继续深挖民俗文化内涵,建成了村史博物馆、科举匾额博物馆和当代书画产业基地,村子从此被誉为“民俗文化的清明上河图”,成了京城特色旅游新景观,仅接待国外游客的数量就达到了7800人。
现在,高碑店村正在加紧建设二期商住两用农民新村,不仅能保证家家楼上有居室,还保证家家有底商,实现自己愿意经商的有门脸,愿意出租的有租金,水、路、电、气等设施达到甚至能超过中心城区水平。到时,这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将有根本性改变。
谈到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分析说: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快北京城乡一体化,就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化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做到既能让农民安居乐业,又能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特别是300多万农民的不懈努力下,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历史鸿沟正在一步步被填平,一个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本报采访组 王太 何兰生 李庆国 孙维福 施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