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粮食部门监测,近日江苏通州市场粳稻价格回落至2.7-2.8元/公斤,比五一前下降了6.67-7.41%。至此,通州市场高位运行了7个多月的粳稻价格终于开始回落了。
今年粳稻价格犹如恼人的房价——只涨不降,从去年国庆后的每公斤 1.9元,一路涨到今年五一,上涨了57.9%,导致粳米价格也从去年国庆前的每公斤3.0元左右,涨到每公斤4元左右,狂涨了25%,对于以粳米为主食的通州人来说,粳米价格的变化格外令人敏感。潮涨终有潮落时,如今粳稻价格终于开始回落,让许多居民松了口气。
据粮食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导致目前粳稻价格回落的原因有:
大户抛售,供应增多。随着粳稻价格不断被刷新,前阵子顿积不少粳稻的收储大户,见利润空间已相当可观了,怕再顿积下去价格会下降,纷纷抛售手中的粳稻。有的大户怕发生多米诺现象,甚至把市场紧俏的糯稻及部分杂粮也迫不及待地抛向市场。
天气转暖,保管困难。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农户因储备设施简陋,保管能力有限,生怕顿积在家里的粳稻难以安全过夏,即使能够安全过夏,一旦新稻上市,陈稻价格自然会下跌,因此纷纷向市场抛售。另外,居民一般也不会把更多粳稻或粳米留在家里过夏,以免发生霉变,加上前阵子家里已备足了大米,使市场需求量明显减少。
旱灾减缓,需求减少。随着西南旱灾的逐步减缓,人们顿积粮食防止粮荒的心理逐渐消失,粮食供应逐渐趋松,粮食市场重新回到正常的供销轨道,使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国家抛售,打压价格。为了稳定粮食价格,维护社会稳定,春节以来,国家凭借充足的粮食储备,几乎每个星期都向市场定向抛售稻谷。 5月6日,国家定向销售东北临时储备的粳稻10.13万吨,最后全部成交。
小贩掺假,以次充好。随着粳稻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小贩纷纷把价格相对较低的籼稻和杂交稻掺和到粳稻里,减少了成本,导致“粳稻”价格表面下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