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石场乡下万家沟村有一处院落,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互助养老幸福院”。
7月19日一大早,院门一开,就来了十几位老人,有的还领着孩子。“今天附近有个集市,不少老人去赶集了,要不来的人会更多。”下万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邸太元说。
幸福院“开张”半个多月,院里每天都会有几十位老人。幸福院不向老人收取任何费用;只是让村里的老人聚到一块,互帮互助。这成为五莲县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一个创新和尝试。
五六位老人一个组
下万家沟村是个普通的小山村,全村776口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1人。“有孤寡老人,更多的是空巢老人,孩子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在家,照看小孙子孙女,打理地里的活儿。”邸太元说。
这所互助养老幸福院,原本是村里的老村委会办公室。经过简单的收拾装修,在县民政局的支持下,再买来马扎、小桌子和床,就成了老人们说话聊天、打牌解闷的固定场所。乡里给搬来一台电视,订上几份报纸和杂志,老人的生活就变得更加丰富了。
78岁的老人邸赵氏就常常领着10岁的小孙女来这里。邸赵氏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小孙女放假了,只能跟着奶奶玩。“村里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老人在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尤其是单身老人,更需要一个跟人交流的地方。”邸太元还注意到,半个月下来,往往是单身老人来得最勤。
幸福院里的“院民”是有组织的。每五六位老人是一个小组,由一位老人担任组长。组员们之间要互相关照,如果哪一天组里的某位老人没来,组员就会到他家里去看看。老人易突发疾病,发病后子女外出打工,不易被及时发现。现在有老人没到幸福院,就会有人上门看看,有了病也能早发现早治疗。
“让村里的老人们自己组织起来,互相照顾,对打工的子女来说,是件好事儿,他们在外可以更安心。”五莲县民政局副局长郑安胜说。
互帮互助“老来福”
有了这个幸福院,老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以前村里老人也爱扎堆儿,就在街上那几个地方拉呱;山村路不好,老了腿脚又不方便,很多年轻时候的好朋友,老了就跑不到一块儿;现在知道这里有风扇,有电视,人也多,还有床,累了可以躺下歇歇,就都往这儿凑,这样大伙儿感情又近了。”邸太元说。
院里刚建起了伙房。以后,谁中午不愿意走了,带点菜来,还可以在这儿做饭。“上了年纪的人,味蕾功能退化,眼也不好,有时候吃的东西坏了也看不出来,所以,村里老人得消化病的不少,要是在一块吃饭,互相照应着,提醒着,就能少生点病。”邸太元觉得,这才是幸福院最大的好处。
为了方便老人用水,村里还专门给老人安了电机抽水。老人自己在家吃水,就得自己压水,喝口热的还得自己点火烧开,相比之下,在这里就省事多了。
但老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更多体现在心灵的慰藉上。“就是不说话,大家在一块坐着,也不觉得孤单。”67岁的老人邸文松说。他是位退休工人,被大伙选为幸福院的院长。
让很多老人更高兴的是,村里不仅把卫生室挪到了幸福院,还给安装了电话。“把卫生室设在院里,更能方便老人看病,吃完药打完针想玩会就玩会儿,想休息就到床上躺着;病得严重了,电话一打,乡卫生院就来车拉。”石场乡党委委员牛纪锋说,设电话的另一目的则是,方便老人跟在外地的儿女说说话。
有钱没钱都做得了
这样的互助养老幸福院,在五莲县不止一个。潮河镇刘官村经济条件好,建起的幸福院,是投资200多万元的二层楼,里面有床有椅,还有先进的健身康复器材。和刘官村的幸福院相比,下万家沟村的幸福院显得有些“寒酸”。
下万家沟村幸福院只有十间平房,一个院子。新建的伙房里有个小餐厅,餐厅里有张旧圆形餐桌;这餐桌,原本是张淘汰下来的办公桌,还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孙中海从县里一个单位“讨来”的。
“对农村养老,怎么投入都不过分,关键是量力而行。”郑安胜说,像下万家沟村这样,在村里推行互助养老,有钱没钱都能干;只要想干,哪个村都不会有多大困难。就是一分钱不花,只弄间空屋子,摆几个旧马扎,能挡风避雨,能让老人坐着说话,就行——哪个村没几间闲置的房屋?谁家没有个旧马扎呢?
“推行互助养老,我们看重它能弥补当前家庭养老的不足,更看重它的可操作性,这样的养老模式成本低,可以推广。”五莲县民政局局长韩宝军说,随着互助养老逐渐规范,这种模式将在全县逐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