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惠农工程
靖边“吃饭农业”变“挣钱农业”
时间:2013-11-29 00:24:14来源:作者:贝宜可

  金秋十月,陕西省靖边县田间地头处处是繁忙的景象,那黄澄澄的玉米、绿油油的大棚蔬菜和着农民的欢声笑语,预示着今年靖边农业又获得一个大丰收。

  设施农业让农民种出“甜头”

  走进新桥农场王伙场分场农业示范园区,人们都在大棚里忙活着。黄家峁村支书闫志奇介绍设施农业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新喜悦,他说:“刚开始推广设施拱棚和温棚种植模式时,很多村民包括我都很犹豫,我就试着先启动种植了17亩,共投资70余万元,全部由我个人出资。在大棚内种植了各种反季节蔬菜,蔬菜错季上市,季季能卖上好价钱,收成是传统玉米等农作物的几倍。后来,大家看了‘眼红’,一个一个抢着种。”如今,棚菜生产在黄家峁村形成了一定规模,家家都在搞设施农业,个个都因蔬菜发了家。

  高效设施农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或取经或订购的人们。闫志奇告诉笔者,平均每天从他们村售出的蔬菜就有50多吨,半个月前的旺季售出量最高峰达100吨。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预计在1.5万元左右,比去年多3000元,明年全村计划再建几十个大棚。

  刘友东是黄家峁村通过设施农业富起来的一个农民“经纪人”,他专门从事设施农业中介服务,帮助农民通过市场找客商、组织货源。每销售一吨蔬菜收取20元服务费,一年收入不下6万元。像刘友东这样的农民“经纪人”,全村现有6人。

  据统计,今年靖边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4.6万亩,比去年增加1.2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喜人局面。

  涧地开发使农民收入翻番

  王渠则镇闫米洼村是近两年依靠涧地开发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民们期盼多年的建水地愿望终于实现了。

  地处白于山区的王渠则镇,农业基础设施异常薄弱,种植方式主要靠人力、畜力,农业投入大,收成却很少。2008年,靖边率先在闫米洼村对5500亩涧地实行农业综合开发,打深井、建喷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3公里。今年,又在胶泥湾村实施农综(涧地)开发5000亩,新打深井20眼,维修配套旧井5眼,架高压线1公里,安装变压器14台,使有限的涧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靖边面对部分地区“十年九旱”的局面,在土地上大做“水文章”,累计投资1.02亿元,让23.9万亩低产旱田变成高产水浇地,受益群众1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

  小杂粮推广让传统农业升级

  靖边南部山区属丘陵沟壑区,农民自古就有种植谷黍、豆类等小杂粮的习惯。近年来,小杂粮日渐受宠,靖边积极引导南部山区农民在小杂粮种植上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周河镇率先实施黄芥间作套种推广田1万亩,该镇东坪村支书张良说:“成功推广良种种植相当于让农民多收了一季作物,全村人均收入至少要增加800多元”。县农业局技术干部介绍,大多小杂粮的价格比主粮价格还高,且投入少,经济效益显著。因此,适当减少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小杂粮生产,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也是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靖边在南部干旱地区推广以小杂粮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依靠优势升级传统农业,建设了周河镇万亩间作套种推广田和五里湾乡荞麦、红芸豆及乔沟湾小杂粮科技示范园等种植基地,主推品种有榆荞-4荞麦、伊选红糜等,形成荞麦、草豌豆、芸豆优势生产区及靖边荞麦、苦荞等名优小杂粮,带动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6.6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拉动了周边县乡的小杂粮产业发展,使靖边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